深挖文化内涵 赋能绿色发展
文章字数:1863
屈楠楠
文旅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对商洛而言,如何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整合,实现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化,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推动商洛文旅迈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需在以下方面集中发力、持续深耕。
一、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筑牢融合发展的坚实根基。
商洛的发展,其根基在生态,其灵魂在文化。推动文旅融合,首要任务是将这两大核心优势有机统一、深度融合,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以生态为本底,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必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文旅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要超越单纯的景观展示,着力构建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的全新体系,让游客在沉浸式游览中,亲身感知商洛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从而将“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文化为内核,激活文旅融合基因。商洛的历史文脉,是文旅融合最为深厚的土壤。当前,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梳理好秦楚文化、仓颉文化、商鞅文化、四皓文化、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更要致力于推动文化的“活化”利用。要通过场景再现、创意转化、科技赋能等方式,让沉睡的历史站起来、让厚重的文化活起来,使其成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真正为商洛的绿水青山注入灵魂与魅力。
二、推动“业态创新,产品升级”,拓展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当前旅游消费正从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转变。商洛文旅要突破瓶颈,必须在业态创新和产品升级上实现突破。
打造“文旅+”融合产品。积极推动文旅与农业、康养、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例如,发展“文旅+农业”,建设一批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特色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文旅+康养”,依托优质气候和中药资源,开发森林疗养、温泉度假、中医药养生等特色业态;发展“文旅+体育”,持续办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引入山地马拉松、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实现“以赛促旅”。
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可以在漫川古镇等历史街区,引入实景剧本杀、汉服旅拍、非遗工坊等业态,让游客“变身”历史参与者;在音乐小镇,除了举办音乐会,可开发音乐创作体验营、数字音乐展览等,延长产业链条;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打造以“仓颉传说”或“商於古道”为主题的大型夜间演艺或光影秀,点亮商洛夜经济。
三、强化“品牌塑造,智慧赋能”,提升融合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商洛文旅要脱颖而出,必须将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标识,转化为强大的品牌资产与现代化的服务体验。
强化品牌引领,凸显核心价值。将“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与“22℃商洛”这两大最具辨识度的生态IP,作为全市文旅品牌的核心支撑。品牌宣传应聚焦于“康养”与“清凉”的独特体验,将气候优势与健康养生、文化浸润深度绑定。通过全媒体矩阵,持续讲述“在商洛,享受的不仅是清凉,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品牌故事,将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游客心中可向往、可体验的消费动机,从而在同类市场中树立起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深化智慧赋能,提升服务品质。智慧文旅建设是提升“康养之旅”体验感的关键。要加快建设集信息查询、线上预订、智能导览、口碑分享于一体的“智慧文旅服务平台”。特别是开发“康养地图”功能,标注优质负氧离子区、中医药康养站点、温泉疗愈点等,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养生行程规划。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源结构和消费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服务优化,给游客带来无微不至、恰到好处的舒适体验。
四、促进“主客共享,惠民富民”,夯实融合发展的社会根基。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应惠及广大市民和投资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营造主客共享的宜居宜游环境。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服务意识,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商洛的热情与友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旅游厕所、停车场、咨询服务点等,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受益。
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社区和居民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支持本地群众发展民宿、餐饮、售卖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让老百姓在文旅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激发全社会支持、参与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
总之,推动商洛文旅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远眼光、战略定力和务实举措。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生态”与“文化”两大核心,勇于创新,精耕细作,必能将商洛打造成为秦岭腹地一颗璀璨夺目的文旅融合典范之城,让“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品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中共商洛市委党校教师)
文旅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对商洛而言,如何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整合,实现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化,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推动商洛文旅迈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需在以下方面集中发力、持续深耕。
一、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筑牢融合发展的坚实根基。
商洛的发展,其根基在生态,其灵魂在文化。推动文旅融合,首要任务是将这两大核心优势有机统一、深度融合,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以生态为本底,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必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文旅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要超越单纯的景观展示,着力构建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的全新体系,让游客在沉浸式游览中,亲身感知商洛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从而将“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文化为内核,激活文旅融合基因。商洛的历史文脉,是文旅融合最为深厚的土壤。当前,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梳理好秦楚文化、仓颉文化、商鞅文化、四皓文化、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更要致力于推动文化的“活化”利用。要通过场景再现、创意转化、科技赋能等方式,让沉睡的历史站起来、让厚重的文化活起来,使其成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真正为商洛的绿水青山注入灵魂与魅力。
二、推动“业态创新,产品升级”,拓展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当前旅游消费正从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转变。商洛文旅要突破瓶颈,必须在业态创新和产品升级上实现突破。
打造“文旅+”融合产品。积极推动文旅与农业、康养、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例如,发展“文旅+农业”,建设一批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特色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文旅+康养”,依托优质气候和中药资源,开发森林疗养、温泉度假、中医药养生等特色业态;发展“文旅+体育”,持续办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引入山地马拉松、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实现“以赛促旅”。
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可以在漫川古镇等历史街区,引入实景剧本杀、汉服旅拍、非遗工坊等业态,让游客“变身”历史参与者;在音乐小镇,除了举办音乐会,可开发音乐创作体验营、数字音乐展览等,延长产业链条;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打造以“仓颉传说”或“商於古道”为主题的大型夜间演艺或光影秀,点亮商洛夜经济。
三、强化“品牌塑造,智慧赋能”,提升融合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商洛文旅要脱颖而出,必须将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标识,转化为强大的品牌资产与现代化的服务体验。
强化品牌引领,凸显核心价值。将“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与“22℃商洛”这两大最具辨识度的生态IP,作为全市文旅品牌的核心支撑。品牌宣传应聚焦于“康养”与“清凉”的独特体验,将气候优势与健康养生、文化浸润深度绑定。通过全媒体矩阵,持续讲述“在商洛,享受的不仅是清凉,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品牌故事,将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游客心中可向往、可体验的消费动机,从而在同类市场中树立起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深化智慧赋能,提升服务品质。智慧文旅建设是提升“康养之旅”体验感的关键。要加快建设集信息查询、线上预订、智能导览、口碑分享于一体的“智慧文旅服务平台”。特别是开发“康养地图”功能,标注优质负氧离子区、中医药康养站点、温泉疗愈点等,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养生行程规划。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源结构和消费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服务优化,给游客带来无微不至、恰到好处的舒适体验。
四、促进“主客共享,惠民富民”,夯实融合发展的社会根基。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应惠及广大市民和投资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营造主客共享的宜居宜游环境。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服务意识,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商洛的热情与友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旅游厕所、停车场、咨询服务点等,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受益。
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社区和居民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支持本地群众发展民宿、餐饮、售卖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让老百姓在文旅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激发全社会支持、参与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
总之,推动商洛文旅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远眼光、战略定力和务实举措。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生态”与“文化”两大核心,勇于创新,精耕细作,必能将商洛打造成为秦岭腹地一颗璀璨夺目的文旅融合典范之城,让“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品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中共商洛市委党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