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鹿鸣深山富乡邻
本报通讯员 杨建东
文章字数:1466
  秋日的镇安县青铜关镇东坪村,深山层林尽染,一阵清脆的鹿鸣穿透山林,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循着声音望去,占地千余亩的梅花鹿养殖基地里,58岁的李加成正忙着检查鹿舍,56岁的妻子王兴珍则在一旁调配饲料,90头梅花鹿或悠闲踱步,或低头食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再有几年,就能实现300头的养殖目标了!”看着眼前的景象,李加成的眼中满是期待。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鹿司令”,曾是在山西煤矿摸爬滚打27年的工人,后来又在西安大明宫商圈把家具和家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17年,因家中老人需要照料,李加成和王兴珍毅然放弃西安的红火事业,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东坪村。起初,夫妻俩尝试过药材种植,但始终觉得“少点前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加成想起在山西煤矿认识的一位朋友——对方在东北鹿乡镇养殖梅花鹿,效益十分可观。“咱镇安的山林环境好,说不定也适合养梅花鹿!”这个念头,让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为了把想法变成做法,夫妻俩专程赶赴东北“取经”。那段日子,他们白天跟着当地养殖师傅学实操,从梅花鹿的日常饲喂到繁育管理,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晚上回到住处,又熬夜查资料、做笔记,把养殖技术要点梳理成册。“东北的模式成熟,但咱这儿气候、环境不一样,不能照搬。”王兴珍说,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和摸索,夫妻俩从门外汉变成了懂技术、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2018年,李加成夫妻俩投入20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了标准化梅花鹿养殖基地。基地里,专业的饲喂设备、疫病防控设施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他们还规划了旅游观光步道和康养体验区,同步配套了鹿茸、鹿血等保健产品加工车间,走出了“养殖+旅游+康养+加工”的融合发展路。
  “项目能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李加成感慨地说,作为镇安县重点产业项目,政府投入300万元修建了一条产业路,直接通到基地门口,彻底解决了饲料运输、产品外运的难题。而这份“支持”,也被夫妻俩转化成了带动乡亲致富的“动力”——如今,基地常年吸纳6名固定工人、20多名临时工就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工资。
  “在这儿上班,既能照顾80岁的老母亲,又能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一年能挣4万多元,日子踏实多了!”村民冯方林一边清扫鹿舍,一边笑着说。30多岁的李兴锋也曾因家境贫困迟迟没能成家,如今在基地务工攒下了积蓄,“现在有人给介绍对象了,多亏了李大哥夫妻俩给咱提供这么好的机会!”
  更让李加成夫妻俩欣慰的是,女儿李晋的“回归”。作为西京大学毕业生,李晋曾在西安有份不错的工作,看到父母在家乡把梅花鹿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她毅然辞职返乡,成了基地的“代言人”。“爸妈的坚守特别打动我,家乡的产业需要年轻人添把力。”如今,李晋经常通过网络直播,向网友展示梅花鹿的养殖过程,推广基地生产的鹿茸等保健产品,“现在养殖规模还不算大,线上只能接少量订单,等以后规模上去了,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咱深山里的好东西!”
  眼下,基地的七层培训大楼已经封顶,楼内不仅设有产品展示区,还专门规划了培训大厅。“以后这就是免费的技术培训基地,要把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乡亲们。”李加成说,他们正在规划“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想让有意愿的村民都参与进来,一户养个300头左右,我们全程提供技术指导,还签订收购合同,让大家没风险、能赚钱。”
  按照李加成的规划,等“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推开,这个梅花鹿养殖项目年产值有望达到2000万元,利润近千万元。从煤矿工人到企业家,再到返乡创业的“领头雁”,李加成夫妻用坚守与担当,让梅花鹿在深山里安了家,也让共同致富的种子在东坪村扎了根。
  夕阳西下,深山里的鹿鸣再次响起,这声音里,藏着东坪村的生机,更藏着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