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丰收村 彩礼降了 收入增了 乡风好了
本报通讯员 李 翔
文章字数:1431
  从动辄十几万元的“天价彩礼”,到统一标准的百元随礼;从让人“掏空腰包”的人情债,到洋溢在理事会里的简朴温馨……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全国闻名的文明村。这场深刻的移风易俗变革,并非一纸空文,而是源于一本老账本的触动、一届届班子的坚持,最终内化为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行动,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夜幕下的丰收村,一场露天老电影正在播放“破旧俗、立新风”的故事,而银幕外的村庄,正续写着更生动的文明新篇。“这本礼金簿是我刚当支书时记的,那时候娶媳妇彩礼少则十几万元、多则20万元,村民常说‘娶个媳妇,半辈饥荒’。”村党支部书记张健摩挲着泛黄的账本感慨,如今的文明新风,就是从老物件更替、班子坚持、村民认同中慢慢“长”出来的。
  丰收村曾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村,随着村容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礼金过高等现象时有发生。2017年,村里建成银杏院子易地搬迁小区,150户村民搬入新居,可搬迁群众来自不同自然村,婚丧习俗差异更引发不少矛盾。“儿子结婚光改口费就花好几万元,差点掏空腰包。”村民褚付军的无奈,道出了当时不少家庭的困境。九组村民朱立发也坦言:“山里地方小,但大事小事却讲究讲面子,一年送礼开销占了大头。”
  2018年,借着全国文明村创建的东风,村“两委”决定从群众最头疼的“人情负担”破题,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在银杏院子悄然启动。占地80平方米的喜事会率先建成,桌椅、餐具由村里统一提供,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400元,酒水只用20元1公斤的本地甘蔗酒。“我和老公结婚没要彩礼,在喜事会办了20多桌席,花了不到1万块钱,照样热闹。”村民闫龙超的婚礼,成了新风尚的鲜活样本。
  “如今村里红白事都在喜事会或专门的‘寿阁’办理,随礼标准统一为100元。老人过寿倡导不收礼,只收祝福。”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张健介绍。
  新风落地,制度先行。2019年,村“两委”邀请退休教师、老支书、致富带头人等10多名乡贤组成“议事会”,用3个月时间逐户征求意见,最终定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等8条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初稿定随礼不超100元时,有村民觉得比隔壁村200元‘丢面子’。”退休村干部吴相琴回忆。大家最终达成“礼轻人意重”的共识,100元标准大家双手赞成。
  为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丰收村创新推出“道德文明积分制”:参与红白理事会服务积5分,获评“好媳妇好公婆”积20分,乱倒垃圾扣10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年底还能参评“十星级文明户”。“我家里卫生打扫得干净可以换积分,到敬老院帮一天忙也可以换积分,我家里好多生活用品都是在超市用积分换的。”二组村民陈世芳说。
  移风易俗不止于“破陋习”,更在于“立新风”。村里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组建广场舞队,每月开办“农民夜校”,传授广场舞、果树种植、电商等技能。曾经“牌桌上的常客”,如今成了“舞场上的领舞”;村民陈显香也笑着说:“早晚跳广场舞,肥减了,心情也舒畅了。”
  文明乡风更成了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丰收村依托塔云山4A级、童话磨石沟3A级景区资源,打造竹林山庄文旅基地,将传统喜寿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融合,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孝老爱亲、节俭向善”的美德。如今,全村产业从“单一”变为“百花齐放”,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3万元。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得久久为功。”张健介绍,现在村里彩礼平均降到两三万元,红白事支出减少30%。从红布礼金簿到道德积分卡,从攀比浪费到节俭和谐,丰收村的实践印证了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魂”,风气正、人心齐,好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