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点燃乡村教育的灯火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3683

  10月的商洛,红叶似火,仿佛燃烧着秋日的热情。秋天的阳光宛如一位神奇的画师,将商洛的山山水水点缀得分外迷人。
  10月24日,商洛开放大学“行知课堂”(第十一讲)——“落实回信精神、谱写乡村教育新篇章”主题活动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火神庙九年制学校。陕西开放大学全省办学体系2025年度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暨实践研修的全体学员及三岔河镇部分特岗教师等12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重温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精神,深切体悟优秀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
  躬耕教坛三十秋,桑榆犹自耀初心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在我看来,它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乡村教师夜里批改作业时那如豆的煤油灯里,潜藏在与学生促膝长谈的那份真诚之中,蕴含在推动教育改革的无畏勇气里,更彰显在看到学生成才时的欣慰笑容里。”本次活动邀请的4位嘉宾之一,退休不久的寇晓英老师深情地说。
  寇晓英投身乡村教育事业30多年,她以爱心和真情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宛如一盏明灯,唤醒了众多迷茫的心灵,温暖了乡村那些孤独的孩子。她用耐心与情怀,如同春风化雨般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凭借着出色的教学成绩,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特级教师,还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亦是国家开放大学的杰出校友。
  时间拨回到1992年,秋雨连绵不绝。寇晓英任教的白杨店于塬小学,宿舍四处漏雨,洗脸盆如一叶小舟在屋内随波漂荡。她在床顶撑起塑料布,盘腿坐在床上,坚持备课、批改作业。学生们见状,眼眶中满是泪水。“每个人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我留下是因为我身为老师,要担起为师之责。你们家境不好,父母盼望着你们成才,老师也希望你们能担起学习的责任。”寇晓英对孩子们说。此后,“负责任、争口气”成了孩子们相互勉励的口号。那年原夜村区联考,寇晓英所带的班语数成绩在全区名列第一,优秀率达到了100%。同年,在原商州市课堂教学比赛中,寇晓英执教的《捞铁牛》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而荣获一等奖。
  一年后,寇晓英离开于塬小学时,村上200多名乡亲自发为其送行。“老支书说,这是村子首次为一个小学老师送行。那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既为百姓的善良质朴所动容,也为自己问心无愧而倍感欣慰。”寇晓英老师讲到此处,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翻开寇晓英在乡村任教时的一页日记,她这样写道:让我们用温柔的春风去融化满河的坚冰,以无声的春雨去拂绿遍野的荒原,用善良的微笑去解开孩子心中的愁绪。只要心湖蓄满爱意、温情与微笑,洒向世间的定是缕缕明丽的阳光。
  不负初心系深山,甘做纯粹教育人
  全国模范教师高雄霞,是本次行知课堂邀请的嘉宾之一。2012年,大学毕业的她,凭借自身努力通过特岗教师计划考试,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初中母校——商州区杨斜镇砚池河九年制学校。自此,她便如一棵坚韧的青松,扎根于大山深处,坚守教育初心13年。“扎根大山深处,坚守教育初心,做纯粹教育人。”这不仅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是她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
    行知课堂现场(记者 贾书章 摄)

  
  当年,高雄霞主动请缨回到家乡任教,面对众人的不解与疑惑,她言辞恳切:“我的家乡虽是商州最为偏远的乡村,但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渴望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山里的孩子能够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怀揣着质朴的梦想,她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了砚池河九年制学校这片教育贫瘠的土地。
  初至学校,眼前的景象颇为艰苦。不足十平方米的教室,仅有11名学生,高雄霞需承担起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彼时生活尚需依赖家人的她,却毅然地包揽了孩子们的一切事务。在这一年里,她仿佛开启了飞速成长的模式,唱歌跳舞、修凳子换灯管、理发缝衣……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语文教学中,她将孔子的“兴观群怨”之法发挥到了极致。当春天的脚步轻盈而至,她会带着学生们一同登山,为他们一一介绍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讲述路过的候鸟与留在家乡的鸟儿的名字。夏日炎炎,她会领着学生们到门前的小河里嬉戏游泳,捕捉小鱼小虾。农忙时节,她又会带着孩子们帮乡亲们劳作,让他们深切体会稼穑之艰难,懂得每一粒饭的来之不易。连绵起伏的大山,潺潺流淌的小河,皆成了她别具一格的课堂。
  高雄霞深知自己坚守的意义非凡。如今,她已然硕果累累,每年任教的学科成绩在全区始终名列前茅。2019年,她荣获“商洛市教学能手”称号;2020年,她被评为商州区优秀教师;2021年,她荣获商州区青年五四奖章,还被评为“商洛好人”;2022年,她被评为陕西省“爱岗敬业”好青年,同年获得陕西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奖;2024年,她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高雄霞曾说:“人生总要有值得为之拼搏的梦想,值得坚守的初心。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探寻到人生的意义,这看似简单,实则值得骄傲。我始终坚信,教师是一个充满情怀的职业,唯有先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方能胜任这份有情怀的工作。”基于此,每年城里的招教机会,都未能动摇她的决心。“我将继续扎根于大山深处,坚守教育初心,安心做一名纯粹的教育人!”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四位嘉宾之中,年事最高、执教生涯最为长的当属火神庙九年制学校的原校长李建勋。他自商县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便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在家乡的学校里辛勤耕耘了38载。除初中阶段的英语、生物、化学学科未曾执教之外,其余学科他皆有涉足。学校事务里,除会计、出纳之职未曾担任,其他工作岗位他一一历练。在火神庙九年制学校的20个春秋里,他始终坚守毕业班历史教学的讲台,未曾有过丝毫懈怠。
  身为校长,李建勋笃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他以课堂教育、课余活动、校外实践为依托,不断拓展德育的渠道。学校每周一雷打不动地举行不同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每周三的课后服务时段,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毛主席诗词诵读、红歌比赛、廉洁故事与小品表演、手抄报制作、书法竞赛等活动。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前往三岔河敬老院,为院民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并亲切谈心。同时,利用学校周边的大棚蔬菜和樱桃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奉献精神,使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学校要发展,教师的发展是首要前提。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教师考入城区,也有年轻的特岗教师分配至此。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建勋组织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并举行庄重的拜师仪式。在教师节时,让青年教师向师傅敬茶行礼,强化仪式感。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听评课活动,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等工作,安排他们担任副班主任,协助管理班级。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都率先从年轻教师开始,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助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迅速站稳讲台,成为教学新秀。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每年毕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考入重点高中,学校也连续多年被商州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和优秀单位。
  李建勋常常告诫教师,要深刻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该怎么教?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我该怎么管?”想清这两个问题,师生关系必定和谐融洽。有的班主任会将最难管理的学生送到校长办公室,李建勋总是亲自与学生家长联系,久而久之,与这些孩子的家长成为了挚友。他亲自为这些孩子辅导作业、补习功课,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助力他们实现成长成才。
  李建勋还积极联系爱心人士,为学校设立了兰诗奖学金和苏陕奖学金。同时,他还用自己的工资设立了李建勋校长奖学金。这些举措极大地振奋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才、回报社会的意识,学校呈现出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好的良好态势,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服务教育,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发光发热,既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他幽默风趣的讲述,赢得了阵阵掌声与欢笑。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访谈嘉宾中,寇静怡则是怀揣教育梦想、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她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工作,为了实现当一名乡村教师的梦想,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成为火神庙九年制学校一名特岗教师。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对青年成长的殷切关怀。读完这封满载期许的信,我内心激荡着澎湃的力量。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乡村讲台,我们或许平凡,但我们正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宽度,用青春温暖山乡的角落,努力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寇静怡说,这条路,她会坚定地走下去,深深扎根基层,全心全意育人。“让曾经点亮我的光,去照亮更多孩子的前路,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绚烂绽放。”听着这位年轻教师坚定的话语,大家都为她投来赞许的目光。
  行知课堂4位嘉宾,分别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精神、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深刻感悟,他们以自身的感人教育故事和独特的教育工作经历,生动阐释了乡村教师对党和教育事业的忠诚,诠释了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怀、使命担当与执着梦想。四位老师情真意切的讲述,如重锤般撞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本次行知课堂,受到了线上线下16万多人次的关注,既鼓舞人心,又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