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传统老村落到网红打卡地
——商南县王家楼村的保护与振兴之道
文章字数:1395
  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金秋时节,走进商南县富水镇王家楼村,一幅“古韵新声”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崭新的柏油路蜿蜒至山间,古色古香的王家大院飞檐翘角、修缮一新,不远处的闯王寨景区内,大型实景马战剧《风云闯王寨》正上演激烈对决,游客们沉浸式感受明末清初的历史风云。这个2023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秦岭南麓村落,正以“守得住古韵、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实践,书写着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共生的动人篇章。
  “以前村里路难走,老房子也没人管,现在出门是柏油路,游客还来咱村看古建、听闯王故事,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王师傅的感慨,道出了王家楼村的蝶变。作为兼具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乡村发展需求的传统村落,该村始终坚持“保护不僵化、发展不破坏”,从制度、文化、产业三方面发力,构建起“制度护基、文化赋能、产业反哺”的保护体系,既守住了历史肌理,又激活了村落生命力。
  在制度层面,王家楼村牢牢把握“有规可依、有人负责”的核心,筑牢保护根基。村里构建起“政府+专家+村民”三位一体的共治体系,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理事会,政府负责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参与日常监督与维护;制定《王家楼村传统村落保护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责任义务,对破坏行为进行约束处罚,同时以物质奖励、精神表彰激励村民主动参与;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完成《中国传统村落富水镇王家楼村的保护发展规划》,从村落空间格局、建筑风貌保护到非遗传承综合考量,还注重与闯王寨景区、市级农业园区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此外,村里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让古村落既有“古韵”又有“颜值”。
  活化文化资源,是王家楼村让古村落“活”起来的“点睛之笔”。该村充分挖掘与“闯王”李自成的历史渊源,邀请专业编剧团队,以李自成在商南的活动为背景,在闯王寨4A级景区打造大型实景马战剧《风云闯王寨》。实景搭建的战场、身着明清服饰的演员、震撼的音效灯光,让“闯军练兵”“沙场对决”等场景跃然眼前,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第一次在古战场遗址看实景剧,太震撼了,也更懂这段历史了。”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先生说。如今,这部剧已成为王家楼村的“文化名片”。同时,村里还开发茶文化体验馆、特产展销厅、非遗展厅等文化空间,将当地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产品,让游客从“看”古村变为“玩”古村、“品”古村,实现“文化保护—文化展示—文化消费”的闭环。依托周边景点,村里还推出“古建观光+马战演绎+田园采摘”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推动古村落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承”。
  “保护古村落,最终要让村民受益”,王家楼村党支部书记的话,点明了村落发展的初心。村里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合作社整合资源、统一运营,村民以古民居、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参与旅游经营、民宿服务等项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人均收入稳步提升,形成“保护越好、游客越多、收入越高”的正向循环。
  古巷青瓦映绿水青山,传统风貌融现代便利。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游客慕名而至,从传统老村落到网红打卡地,王家楼村用实践证明:古村落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村民受益”,千年古村便能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活力,让乡愁有处安放,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