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网格”托举“大民生”
——商州区北宽坪镇构建“三个三”机制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文章字数:1938
    镇级网格员在张河村向群众解读医保缴纳政策,得到群众积极响应。

  本报通讯员 姚 栋
  秋日的秦岭腹地,阳光洒在商州区北宽坪镇的山野,张河村的农家院墙上,彩色网格图谱清晰标注着“常住户”“外出户”;全脉村的河道边,网格员正低头记录着水毁河堤的详细数据;宽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里,村党支部书记和网格员围坐一圈,桌上摊开的《民情民意收集表》记满了群众诉求……
  这一幅幅融于山野间的治理场景,正是北宽坪镇以网格化管理激活基层效能、绘就乡村善治画卷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北宽坪镇党委立足镇域人口分散、地形复杂的实际,构建“三级网格、三类办理、三项保障”的“三个三”网格化管理机制,用“小网格”托举“大民生”。
  一线“勤务员” 织密责任网络
  “任大爷,您的医保我帮您弄好了,以后有啥问题直接打我电话!”不久前,镇级网格员李莎莎来到农兴村独居老人任小军家中,一边熟练地操作手机完成缴费,一边在“入户纪实簿”上记录老人的生活需求。这样的服务场景,在北宽坪镇87个网格里每天都在发生。
  为破解山区治理“半径大、响应慢”的难题,北宽坪镇党委构建“镇党委统筹、网格中心调度、村(社区)协同”三级网格化治理架构,将全镇4310户14323名群众精准划分为87个网格,实现“1名镇级网格员+1名村级网格员”包抓全覆盖。
  “我们建立网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及时补充、更换网格员,优化网格划分,确保管理触角不缺位。”镇级副网格长刘澎涛介绍。
  同时,该镇还制定了《镇级网格员职责任务清单》,明确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员、社情民意联络员、重点人群管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七大员”核心角色,细化“每月走访一遍重点人群、每季度覆盖全部群众”的走访标准,让网格员“干什么、怎么干、干到啥程度”一目了然。
  从独居老人炕头的养老认证,到动态调整中紧跟群众需求的网格边界,北宽坪镇的网格队伍,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是串联起镇、村服务触角的“毛细血管”,让“全覆盖、无缺位”的治理承诺,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网格员成为群众身边随叫随到的“勤务员”。
  党群“连心桥” 激活共治力量
  “以前村里有矛盾,要么吵到镇上去,要么憋在心里生闷气。现在有了‘片区会’,大家坐在一起把话说开,问题很快就能解决。”10月9日,农兴村党支部会议室内,村委会成员和镇级网格员就群众反映的辖区内3条水渠有部分护边垮塌的情况展开讨论,村党支部书记王军龙在听取群众和网格员的意见后,决定立即进行实地测量和研判,及时将情况上报镇党委,争取资金,进行修缮。
  村(社区)党支部是网格治理的“桥头堡”。北宽坪镇依托村(社区)党支部建立“群众吹哨、网格报到、分级响应、联动处置”的工作机制,一般问题由网格员1日内处置,复杂问题报网格长协调站所3日办结,重大问题报镇党委分流办理,5日内办结并反馈。
  镇党委还将52名人大代表全部编入网格,通过“村民说事片区会”“平安夜访”等载体,打通民意收集“最后一米”。
  镇人大代表、全脉村党支部书记唐建国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部分河堤因连日大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他立即在联络站组织村民议事,梳理形成具体建议上报镇党委。镇党委迅速对接区水利局,争取到水毁河堤改造项目,今年9月项目完工后,彻底解决了百余米水毁河堤隐患问题,赢得村民一致好评。
  “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议、一起干’。”北宽坪镇党委书记谢锋涛说,“通过村(社区)党支部引领、网格员带动、村民参与,全镇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的治理格局。”
  机制“组合拳” 绘就善治图景
  “网格化管理让咱们的基层治理真正拧成了一股绳,既能精准锚定群众的急难愁盼,又能高效打通治理中的堵点难点。”谈及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变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双双深有感触。
  北宽坪镇通过健全“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打出机制“组合拳”,在联动协作层面,镇党委构建“网格+镇属单位+代表”协同机制,将市监所、司法所、财政所等11个站办所力量融入网格,配套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办理汇总表”“入户有关事项转办单”等工具,实现信息收集、矛盾化解、政策落实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在联席会商层面,镇党委完善镇村两级议事机制,建立“网格员吹哨、站办报到”的问题转办制度,分析难点堵点,统筹资源调配,落实责任单位,形成“收集—研判—交办—反馈”全链条处置模式;在服务提质层面,镇党委规范网格员入户走访、问题上报、跟踪回访全流程管理,发放超3000张便民服务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
  如今的北宽坪镇,治理方式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工作效能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施策”转变。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矛盾纠纷化解高效、乡风文明浸润人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