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干群同坐“小板凳”共绘治理“同心圆”
——柞水县瓦房口镇马家台村“院落会”见闻
文章字数:1281
  本报通讯员 未志娟
  孟航
  夜幕初垂,秋风送爽。10月10日,在柞水县瓦房口镇马家台村四组一户农家院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院落会”正热闹进行。没有严肃的会场布置,没有固定的发言席,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与数十名村民围坐一圈,以拉家常的方式共话村组发展、共解民生难题,现场气氛既融洽又热烈。
  “以往政策宣讲靠喇叭、发传单,大家有啥疑问,我们很难掌握。现在把会场搬到院里,距离近了,心也贴得更近。”马家台村联村领导华路的话,道出了“院落会”的初衷。
  “院落会”打破传统会议模式的局限,将议事平台直接设到村民家门口,实现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会上,联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及包村干部摒弃“官话和套话”,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向村民详细解读最新惠民政策、防汛防灾安全知识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确保党的“好声音”、国家的好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策讲透了,话匣子随即打开。“我们组这段路下雨天总积水,能不能想办法解决?”“邻村种中药材效益好,咱这儿的气候和土壤适不适合?”“村里文化活动太少,能不能多组织几场?”互动交流环节,村民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畅所欲言,既有对村里工作的肯定,也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前面临的困难。
  面对村民诉求,包村责任人孟航一边认真聆听,一边详细记录,能现场解答的当场回应,需要协调解决的当场承诺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保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坐在自家院里开会,心里踏实,有啥说啥不犯怵。干部听得认真,我们感觉特别受尊重!这样的会,我们都爱开!”村民谢帮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这种不拘形式、不设门槛的“院落会”,打破了台上台下的隔阂,拆除了干部群众之间的“心墙”,让交流更走心、沟通更暖心。
  “‘院落会’不单是政策宣讲的‘传声筒’,更是我们收集民意的‘感应器’、凝聚人心的‘黏合剂’。”马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左极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一场场面对面、膝碰膝的交流,村里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村民从以往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如今热心参与的主人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建言献策的多了,主动参与的也多了,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如泉涌动。
  推广“院落会”议事制度,是瓦房口镇近年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接地气、聚人气的形式,将议事决策、政策解读、矛盾调处、共识凝聚的舞台直接搬到村民身边。
  这一创新实践,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模式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它不仅及时化解了基层的潜在纠纷,更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中,为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等汇聚了民智民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群众智慧和坚实底气。
  如今在马家台村,一场场“院落会”不仅开出了实效、解决了问题,更开出了感情、密切了干群关系。它像一座坚实的连心桥,连通了干群;也像一条强劲的纽带,将全村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汇聚起迈向更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