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稻油轮作”土地生金 观光农业带富一方
本报通讯员 杨建东
文章字数:1002
  秋风送爽,在秦岭深处的镇安县月河镇西川村,300余亩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自动化育秧工厂的玻璃温室里,油菜苗已绿意盎然。曾经受困于传统农业的小山村,如今依托“稻油轮作+农旅融合”的观光农业新模式,让土地生金、农户增收,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以前种玉米、土豆,忙活一年每亩也就千把块钱收入。现在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我在这儿务工,两样加起来一年能稳拿1万多元!”62岁的村民郑有田蹲在稻田边,轻抚着饱满的稻穗,笑意写满脸庞。在西川村,像他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实现稳定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仅稻油农旅融合产业园就带动当地群众年增收10多万元。
  这场变革的起点,是2021年镇安金宏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我们看中了西川村的古稻田资源和气候条件,规划建设‘油菜—水稻’轮作基地,让农田既产粮又观景。”公司总经理卢锡金站在田埂上介绍,两年前水稻亩产已达700公斤,今年预计能涨到750公斤,“下一步还要推广稻鸭共生模式,用高科技发展有机种植,让大米卖出更好的价钱”。
  稻田旁的自动化育秧工厂成了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288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内,循环立体运动式育苗机正高效运转。“这台机器一次能培育油菜种苗330亩、水稻200亩,彻底解决了稻油轮作的时间差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胡时芳算起账来条理清晰,“清明看油菜花海,金秋赏金色稻浪,四季有景才能留住游客”。
  游客的到来,让乡村新业态应运而生。“五一期间每天游客超过100人,路边都停满了车,我赶紧把自家院子改成农家乐。”返乡创业的晋章娥忙着添置新桌椅,她的农家乐不仅生意红火,还请来村民帮厨,每天开出100元工资,“刚开始用小方桌招待,现在要提升档次,跟着村里的发展势头干准没错”。
  产业发展的底气,来自全链条的配套保障。产业园已建成年加工200吨精制大米、300吨油菜籽初选的生产线,还有300吨稻谷烘干存储仓,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形成闭环。月河镇副镇长姚亮表示:“我们既要确保300亩水稻收获200吨的产量目标,更要把观光农业做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站在即将扩建的育苗基地旁,省农垦集团驻村干部帮忙规划着未来:“要把老旧房屋改造成乡村院落,扩大种植面积打造‘万亩油菜花海’,再建草莓、圣女果采摘大棚。”他的话语里满是信心,“要让西川村成为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秦岭山水乡村,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夕阳西下,稻田里的收割机轰鸣作响,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西川村用一株稻、一朵花的蜕变,书写出观光农业带富一方百姓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