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为“夕阳红”安一处暖心之家
——一份来自栗乡镇安的“养老答卷”
文章字数:4340
    俯瞰镇安县城,一山一水皆入画。近年来,镇安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文旅基础,积极探索“旅居+养老”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旅居养老试点单位,让“宜游、宜养、宜居”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在端午节举办“钓粽子”活动,老人们凝神操作,巧手垂钓,在趣味互动中乐享佳节温情。

    △在云起乐欢格小院,老人们正围坐对弈,在棋盘的方寸世界里休闲互动,乐享惬意的养老时光。

    ◁在聚秀山庄酒店,老年人身着戏服,在中式装潢的古韵中体验戏曲妆造带来的快乐。

    ▽大坪镇区域敬老院内,护理人员正组织老人开展慢走锻炼活动,让老人在运动中享受健康与幸福。

    ◁聚秀山庄酒店内,老人们围坐一堂,或拍手或欢唱,在温馨的环境中以歌会友,其乐融融。

  本报记者 马泽平 马 姜 刘佳乐
  10月23日,晨曦初露,当第一缕朝阳温柔地洒落在栗乡镇安的山峦之间,永乐街道新城社区滨河佳园老年助餐点里,粥香阵阵。83岁的曹洪山和几位老邻居围坐一桌,一边吃着可口的早餐,一边聊着家常琐事。
  不远处,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内,院长方培与工作人员正陪伴老人们一起乘电梯下楼锻炼。他们轻声叮咛,稳稳搀扶,每一位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同一时刻,大坪镇区域敬老院的护理员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忙碌。他们为失能老人轻柔翻身、耐心擦洗,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
  这些平凡而温暖的场景,正是镇安县养老图景的真实缩影。面对日益严峻的“银发浪潮”,在秦岭深处的这片土地上,政府、慈善组织、企业与社会志愿者共同编织起一张细致温情的“暖巢”,让每一位“夕阳红”都能在此安享有尊严、有品质的晚年,在岁月的金晖中被温柔以待、被爱包围。
  从“有”到“优”,区域敬老院托起幸福晚年
  “以前在家吃饭没个准点,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现在可好了,一日三餐顿顿准时,只要你想吃,天天都有肉。”谈起在大坪镇区域敬老院的生活,73岁的王存福非常满意,“这里有空调,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最方便的是有洗澡间,不用像以前那样烧水倒进盆里将就。”
  王存福是大坪镇小河子村五组的特困供养户。过去,他住在交通不便的山顶上,生了病总是“小病拖、大病熬”。自从入住敬老院后,他的生活焕然一新:每周有体检,小病有医生到院里诊疗,大病则能确保救护车及时接入医院。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里有护理员帮忙清洗衣物,有人陪我们聊天、下棋、锻炼,还为我们过集体生日,比一个人守着空房子强多了。”
  “这几年,在政府主导下,我们对敬老院进行了整体提升,完善消防安全和适老化基础设施,配有专业的护理员、常驻医生、配餐营养师。曾经不愿来的特困老人,现在主动要求入住。”敬老院院长瑚世伟介绍,大坪镇区域敬老院目前住着80位老人,每个楼层配备3名护理员,实行10天轮换制,确保老人们得到周到细致地照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句话在大坪镇区域敬老院里不是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行动。
  2018年,龙池村发现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流浪老人。由于无法核实其身份,公安机关立案寻亲无果,最终依照严格程序为其办理了身份证,取名毛小梅,使她顺利享受到当地的救助政策,成为大坪镇区域敬老院的一员。
  3年前,毛小梅被确诊患有食管癌,敬老院先后3次送她住院治疗。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因难以自主进食,护理员便一勺一勺地喂她喝奶粉;院友们也主动参与照顾,轮流背她下楼晒太阳。
  不久前,毛小梅安详离世,工作人员为她沐浴更衣,换上整洁的寿装。遵照当地习俗,敬老院集体为她送行,以最朴素也最庄重的仪式,陪她走完人世最后一程。
  “我们率先整合‘散、小、弱’的乡镇敬老院,将原有15所敬老院优化重组为9所区域敬老院。”镇安县民政局局长张本华介绍,整合不是简单地合并,而是资源与服务的全面升级。新的区域敬老院统一标准,健全八大类20多项制度,增设医疗室、康复训练室、文化活动中心、理发室、淋浴室等空间,更针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现从“生存型供养”到“生活型照料”的质变。
  此外,镇安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有资质的公司等社会力量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分散供养人员照料服务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为分散供养特困对象提供更加及时、高效、专业的照护,真正让照料服务“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
  “空巢”变“暖巢”,慈善幸福家园重塑乡村温度
  镇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不少村庄成了“空心村”,独居、空巢老人的数量日益增多。“最怕生病,也怕孤单,”家住月河镇的潘长发老人感叹,“儿子一年回来一两次,家里整天就我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如何破解这道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养老难题?镇安县凝聚多方力量,选择了一条合力攻坚之路:政府提供闲置房屋,慈善协会出资改造,民政部门给予定额补贴,志愿者积极参与管理,共同打造属于老人们的“慈善幸福家园”。
  走进镇安县月河镇先锋村的慈善幸福家园,犹如走进一个温馨舒适的农家大院,浴室、客房、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或在院里健身,或在棋牌室娱乐。这里由原黄家湾乡政府旧址改造而成,前身为互助幸福院。去年,在镇安县慈善协会的资助下完成了全面升级,镇上还配备了公益岗,选拔退休干部和农村公益志愿者参与管理,服务农村留守老人。
  “园里基础设施好了,来吃饭、娱乐的老人也多了,每天至少有30多人。”72岁的先锋村慈善幸福家园园长郭志军介绍,“路过的老人有时也会进来吃饭、住宿,我们都一视同仁。”
  “我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郭志军动情地说,“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这里就是我的新岗位,服务乡亲就是我的新事业。”
  先锋村二组50岁的华琴就是这里的长期志愿者之一,她不仅帮忙打扫卫生、处理文件,还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为老人们带去欢声笑语。“在这里,我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为老人们带来快乐,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心里就开心。”华琴朴实的话语中透着满满的成就感。
  “以前自己在家做饭,买菜买米麻烦,一顿饭的成本算下来也不止四五块钱。现在好了,既省事又实惠,味道还好。”60多岁的姚建兴老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和体弱的老伴如今每天都来幸福家园用餐,“既省去了做饭的麻烦,又能和老伙计们聊天解闷,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尤为暖心的是,慈善幸福家园紧邻学校,园内还专门设置了儿童餐厅和儿童关爱之家,为放学后的留守儿童提供托管服务。“孩子们在这里有专业退休教师辅导作业,还能参加兴趣课堂,家长再也不用担心他们放学后没人管了。”郭志军表示,在慈善幸福家园里,这种“老幼共托”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空心村“一老一小”的照顾难题。
  在镇安县滨河佳园小区,1500多户居民中就有300多位老人。滨河佳园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致力于让老人享受到实惠可口的餐饮服务,还经常为老人排忧解难。耄耋之年的孙启银提起他们,总是赞不绝口:“那些孩子,心眼儿特别好!”老人回忆,他曾因家人证件遗失而犯难,本是件麻烦事,但工作人员却主动揽下,多方沟通,为他家省去了不少奔波之苦。
  目前,镇安县依托县慈善协会,统筹慈善幸福家园、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创新探索“慈善+养老”融合模式,联动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及慈善资源,建立社区助餐点服务网络,90个村(社区)实现“一站多能”综合运营。
  正是镇安县这些点滴探索,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解决了老人的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重新激活了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让老人安享晚年这朴素的愿望,在熟悉的街巷与邻里的笑颜中,化作触手可及的日常。
  青山绿水间,旅居养老,安放的是身更是心
  在夯实基层养老保障的同时,镇安走出了更富有前瞻性的一步——政府牵头制定标准,引导本地企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展“旅居养老产业”。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缩影。
  2020年,镇安爱心企业家祝龙玉创建陕西乐欢格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智慧养老中心,引进专业团队,构建集数据监测、视频看护、远程物联于一体的智能系统。五年来,这里已为超千名老人提供了温暖而专业的服务。
  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依托镇安景区周边环境清幽、位置优越的农家小院打造了“云起乐欢格”旅居品牌。这些小院散落在青山绿水间,既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配备了现代化设施,为部分老人构建起“旅居式家园”,实现了“一院一功能、一院一特色”的精细化布局。
  80岁的武九如来自天津,两年前试住后便选择长期留在这里。“一进院子,心里就亮堂!”他说,这里员工比亲人还细心。更让他安心的是,乐欢格旅居养老中心无障碍设施齐全,房间温馨舒适,每一处细节都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如今,武九如在镇安每天都过得充实惬意:清晨在庭院锻炼,上午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下午去城里闲逛,晚上再跟子女视频分享近况。“镇安环境真好,连空气闻着都是香的,跟我们天津的海风味儿完全不同!”武九如笑着告诉记者,“在乐欢格,我找到了养老最该有的样子。”
  “我们创办智慧养老中心,就是希望养老不再是简单的生存保障,而是有品质的生活体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照顾,而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再是生命的最后
  一站,而是精彩人生的重要阶段。”祝龙玉言语间充满自豪。
  旅居养老的兴起,不仅有效盘活了农村大量闲置的房产资源,更通过统一客
  源分配、标准化服务培训
  与连锁化运营,推动普通村民转型为专业的“养老管家”,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形成了养老事业与乡村产业振兴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每年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人均增收5万元。
  今年52岁的李凤琴与丈夫陈敬锋一同在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担任护理员。家住永乐街道花甲村的她,自养老中心开业伊始便投身于此,至今已辛勤耕耘了五个春秋。经过系统性的职业技能与服务流程培训,李凤琴不仅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的护理员,月收入也稳定在4000元以上。
  在镇安,像乐欢格这样成功探索的旅居养老并非孤例。走进绣屏公园景区的聚秀山庄酒店,青山环抱、空气清润,几位老人正在草坪上舒展太极,一旁的凉亭里,则传来阵阵象棋“杀声”。这家依托秦岭生态优势打造的康养旅居酒店,把“养身”与“养心”结合起来,成为不少外地老人心中的“第二个家”。
  酒店不仅组织有健身操、乒乓球、太极拳等运动项目,还有书画交流、文艺晚会、厨艺沙龙、汉服体验等活动。武汉的张静萍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1个多月,她笑着说:“这里每周活动都不重样,大家一起做饭、唱歌、写字,生活一点都不寂寞。”
  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养老”不再是安静的休养,而是充满活力的社交与体验,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这里,老人们不但找到了身心的安顿,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参与感。
  “一个社会的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镇安的养老实践告诉我们,当真心将老人福祉置于心头,每一抹“夕阳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霞光,安稳、从容、有尊严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