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竹林关镇保障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文章字数:1215
  本报讯 (通讯员 曹嘉轩)“搬到安置点后,不仅住上了新房,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就能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钱,日子更有奔头了!”近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的农产品加工车间里,搬迁群众李根树一边熟练地包装香菇酱,一边笑着说。这生动的场景,正是竹林关镇紧扣“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就业是搬迁群众稳定生活的核心保障。竹林关镇坚持“外出务工扩规模、就地就业拓渠道”双线发力,构建全方位就业帮扶体系。针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群众,镇人社所联合劳务公司组建就业服务专班,通过前期摸排建立劳动力台账,精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劳务输出重点区域,开展“点对点、一站式”专车输送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组织外出务工专列3趟、专车12次,帮助286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并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定期与务工人员、用工企业沟通,协调解决薪资发放、权益保障等问题。
  同时,镇上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以“园区建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去远方”为目标,在安置区周边规划建设占地150亩的产业园区,引入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8家,提供就业岗位420个,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业,目前已有163名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业,人均月收入2800至4500元,真正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在抓好就业帮扶的同时,竹林关镇充分盘活迁出地农业农村资源,让“闲置资产”变身“增收资本”。针对迁出地遗留的耕地、林地,镇政府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搬迁群众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种植及生态养殖产业。目前已成立专业合作社12个,整合迁出地2300亩,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带动320户搬迁群众通过土地分红、务工参与产业发展,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此外,镇上还依托迁出地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开发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既保留了乡村文化记忆,又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多元化增收渠道。今年上半年,迁出地旅游项目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30多万元。
  竹林关镇始终把社会保障兜底作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的重要支撑,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精准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目前已为132户287人办理低保;完善医疗保障衔接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医保参保率100%,并在安置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医护人员6名,实现“小病不出社区”;针对搬迁家庭子女教育,开通“入学绿色通道”,统筹安排辖区学校接收学生186名,发放教育补贴48万元,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
  为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竹林关镇持续提升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今年以来,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对安置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新增停车位120个、休闲广场2处、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党群活动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入超市、药店、快递点等便民服务网点15家,实现基本生活需求不出安置区。同时,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矛盾调解、文化活动、技能培训等服务,营造和谐宜居的社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