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这家小店静悄悄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949
  在商州区西关,有一家特别的饼店——店主是听障人士,却用双手做出了香喷喷的锅盔、酥饼,每一张饼都是用心揉制,松软中带着韧劲,飘荡着小麦的原始香气。
  “我听不见你们的声音,有什么需要可以写在纸上,请多担待,谢谢!”简单的纸条背后,藏着她对生活的热忱与勇气。
  10月21日,记者造访了这家饼店,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被打理得干净整洁,店主真挚的笑容传递出友善。通过纸笔交流,记者了解了一个听障人士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店主叫郭碧娟,今年43岁,老家在商州区刘湾街道叶庙村。在她2岁时,因发烧打错针延误病情,后来父母发现她听不见声音,也不会说话。1992年,郭碧娟被送入市聋哑学校学习手语和基本的文化课,直至2001年毕业。好心的老师留下她,让她在学校食堂帮厨,每月有些微薄收入。
  后来,郭碧娟结婚生子,一度在家照看孩子,但她勤劳能干的本性没变,丈夫家的表妹评价她:“我嫂子虽不会说话,但聪明、爱干净,每次去她家,她都把地板拖得发亮。”
  两个孩子逐渐长大,眼瞅丈夫一个人在建筑工地干活,郭碧娟也想搞个营生分担家庭压力。曾经聋哑学校的同学、市聋协会会长马涛鼓励她:国家针对残疾人创业有补贴,你尽管大胆去做。
  郭碧娟在沙河子一家馍店学习了40来天,学会了烙锅盔、酥饼。今年9月,她在西关租了一家门面,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正式开始。
  每天早上六点,郭碧娟准时起床,给孩子做饭并送去学校,便匆匆赶到店里,揉面、烙馍、打扫……她还在店里准备了纸笔,门口贴着每种饼的价钱,仅靠手势、表情便可以与顾客沟通。
  附近住户井丹青说:“我知道老板的情况,她家的饼比别处好吃,价钱也便宜,油酥饼即便放凉了也是酥的。”
  郭碧娟12岁的小女儿很懂事,一放学就来帮忙,她会自如地用手语和妈妈沟通,她说:“妈妈很辛苦,有时做饭会烫伤手,冬天洗衣服手也会冻烂。”
  一位细心的网友记录着:路过一家小店,被一对母女打动了。妈妈听不见,女儿就成了她的“声音”,这家店没有华丽的装修,却有最暖的默契——原来爱就是帮你把无声的世界讲给大家听。
  郭碧娟表示,她还想抽空去别的店学做花馍,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
  截稿时,马涛发来一段话,他说:聋哑人因为说不了话,文化程度偏低,即便打字也常有一些病句,常因沟通困难被人误解,但除此之外,他们并不比健全人差。他希望大家如果路过这家店,不妨停下脚步,给她一个温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