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搬出新生活 过上好日子
本报通讯员 樊利仁 刘杰 赵宇 彭滢霏
文章字数:1469
  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凤冠社区,每到节日期间,群众就开始组织起热闹的广场舞、秦腔、花鼓戏、秧歌等文艺表演,千余名搬迁群众参与其中,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我们这个社区,是全县12个镇(街道)移民搬迁群众汇聚到一起的,有3606户1.4万人。为了让群众过个祥和喜庆的节日,我们社区为群众提供了文化设施、场地以及音响等设备,方便群众开展活动。”10月20日,凤冠社区干部石航涛说。
  “搬迁+政策+帮扶” 群众无后顾之忧
  丹凤县在易地移民搬迁过程中,按照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四区同建”工作方式,建设12个集中安置点,其中5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单独成立社区组织,搬迁户就地就近纳入管理,当地提供政策帮扶。
  家住丹水社区的曹俊堂是移民小区五期48号楼楼栋长,他热爱公益事业,利用微信群搭建起即时沟通的桥梁,居民有任何问题和建议,他都能第一时间在群里反馈。
  丹凤县通过电视广播、干部入户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县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出台具体办事流程、操作办法,对全县安置社区精心指导,县财政等部门变更惠农“一卡通”信息,增设移民社区信息,使7077户群众的“一卡通”信息在安置地建立。
  “搬迁+产业+就业” 群众日子过得好
  “小区附近办起了天麻产业园,我就在园区里务工,干一些装菌、保洁、运输等工作,园区每个月发给我4000块钱。”峦庄镇兴隆社区移民安置小区的张虎峰,说起搬迁后的变化,内心很是激动。
  丹凤县聚焦群众产业致富,采取安置房建设规划、配套设施规划、产业致富规划“三规合一”的办法,抓好集中安置点配套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农产品初加工网点布局,建成峦庄天麻、民乐蔬菜等农业园区10个,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5 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89家,流转搬迁群众山林和土地1.48万亩,培养致富带头人500人。集中打造凤冠新城、丹水社区两个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对入孵企业商户减免房租、水电费,在集中安置点配建了商铺,采取政府担保、无息贷款的形式,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增收。
  “现在照顾家庭增加收入两不误,钱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了。”商镇商邑移民安置社区的叶麦霞,搬迁到移民点后,通过社区技术培训,手工艺产品热销西安、商洛,带动妇女群众50多人劳务就业。
  峦庄镇兴隆社区移民安置小区的汪德武说:“搬迁后,我在小区经营农副产品及药材购销,去年累计收购中药材20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有效带动就业15人。”
  “搬迁+治理+保障” 群众能融入社区
  “社区干部跑得勤、工作态度好,能关心关爱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凤冠社区的搬迁户吴葡萄、周彩银在评价帮扶干部和社区干部时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丹凤县分类施策推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单独成立凤冠、商邑、丹水、兴隆4个移民社区,成立11支200余人的“红袖章”志愿者巡逻队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志扶智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帮助搬迁群众融入社区。
  丹凤县在搬迁安置小区建立“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强化社区治理管理,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1个、幼儿园3所、小学3所、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室12个、红白理事馆9个、老年活动中心4个、文化广场12个、警务室3个。开发后续扶持公共服务岗位200个,建成安置点小菜园60多亩,设置便民服务大厅、爱心超市、日间照料中心、“五点半”课堂、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引进社会资源,开展志愿者专业服务,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
  丹凤县移民搬迁办公室副主任方斌说,全县聚焦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在就业保障、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搬迁群众生计可持续、生活有尊严、发展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