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把剪刀暖乡野
本报通讯员 叶词慧 程涛
文章字数:1305
  清晨八点,阳光刚漫过屋檐,90后理发师刘妮已和队友背起磨得发白的帆布包。包里,用了五年的理发剪刀、梳子和围布被擦拭得锃亮,这是她每个下乡日的“标配装备”。
  “今天去车家河村,三公里路,老人们该等着了。”刘妮笑着说,脚步轻快地迈向村口的车辆。车子刚停在柞水县乾佑街道车家河村村头,熟悉的招呼声便迎面而来:“妮子来啦!”村民张阿姨快步迎上前,手里还攥着擦干净的小板凳,“天不亮我就把院子扫好,就怕耽误你干活!”刘妮笑着应着,转身将工具一一摆开,蓝色围布在空中“哗啦”一抖,熟练地铺展开来:“阿姨,还剪上次那发型不?”
  话音未落,矮墙根下,78岁的王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作为刘妮的“老常客”,他每次都早早来占位置,见到刘妮便咧开嘴笑:“妮子剪的头发,比城里理发店几十块的还舒服!”刘妮扶着老人坐下,握着剪刀的手稳稳落下,“咔嚓”声轻柔得像春日细雨打在树叶上。剪发间隙,她偏着头和老人唠家常:“您血压最近咋样?上次说要少喝酒,记住没?”
  王爷爷嘿嘿笑着点头:“记着呢!孙子上周末还回来陪我了。”刘妮顺着话茬往下聊,目光却始终专注在发丝间——见老人头发花白,她特意留得稍长些:“这样显得精神!”王爷爷摸了摸后脑勺,眼睛眯成了缝:“还是妮子细心,比我家小子还疼人。”忽然,老人叹了口气:“以前去理发店,人家嫌我行动慢,总催得慌。”刘妮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随即放得更缓,声音柔得像棉花:“爷爷,咱不着急,剪得舒服最重要。”
  谁能想到,这位在乡野间传递温暖的姑娘,巷尾就开着自己的理发店。周末本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她却选择放下营收,一头扎进乡村。这一切,始于三年前的一次回老家经历。当时,她看到村里不少老人因腿脚不便,理发成了“老大难”,便主动提出每月来村里义剪。消息传开,有人不解,村头小卖部的王叔曾靠在门框上抽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放着钱不赚,净做亏本买卖,怕不是想出名?”
  面对质疑,刘妮从不多辩,只默默用行动回应。“我爸妈也是老人,看到这些爷爷奶奶,就像看到自己家人。”她常说,“能帮上忙,比赚多少钱都开心。”除了照料老人,村里的留守儿童也是她的牵挂。有次,留守儿童小宇跟着奶奶来剪发,怕生的他躲在奶奶身后不肯露头。刘妮从包里掏出一颗水果糖,蹲下身笑着哄:“姐姐给你剪个帅帅的发型,好不好?”待小宇怯生生坐下,她特意为孩子剪了带刘海的发型,还举着镜子让他看:“你瞧,多精神!”镜子里的小男孩,终于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夕阳西下,车家河村的天空被染成暖橙色。刘妮和队友收拾工具时,老人们围着他们反复叮嘱“下次早点来”,孩子们追在身后喊着“姐姐再见”。背着帆布包转身的瞬间,包上的五角星图案在余晖中泛着温柔的光,恰如她五年来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一把剪刀、一颗真心,将温暖剪成缕缕青丝,撒在乡野的每个角落。
  那把锃亮的剪刀,静静躺在帆布包里。它虽无言,却记录着每一次耐心地修剪,每一张舒展的笑脸,每一段暖心的家常。而这份藏在剪刀里的善意,正悄悄传递:如今,村里已有几位年轻人主动加入刘妮的义剪队伍,想成为“下一个刘妮”。一把小剪刀,不仅剪去了乡邻的烦恼,更剪出了基层公益的微光,在商洛的乡野间,点亮了“老有所助、幼有所爱”的温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