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吹“清风”“心网”护安康
文章字数:1717
10月6日清晨,一阵急促的胸痛让家住柞水县杏坪镇油坊村的王国文痛苦不堪。村医廖佩带着轻巧的心电图机匆匆赶来,数据通过“心电一张网”平台瞬间飞向柞水县人民医院。不到3分钟,远程诊断回传:急性心梗!几乎同时,县医院的救护车已拉响警笛出发,一场生命的接力在城乡间急速展开。由于救治及时,王国文转危为安。
“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村上就能让县里专家立马看病。这不可能……”王国文家人的感慨,道出了柞水不少村民的心声。这一“不敢想”的变化,背后是柞水县将监督力量直达民生末梢的持续努力。今年以来,柞水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聚焦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精准有力的监督,护航一项项惠民实事落地生根。
基层急救能力弱,是广大群众就医的最大“心病”。尤其在偏远乡村,突发危急重症时,时间就是生命。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村组院落?在县纪委监委的全程监督护航下,县里投入106万元建设的“心电一张网”数据共享系统应运而生。这笔钱是否用在刀刃上?设备采购是否合规?项目推进是否高效?县纪委监委的监督贯穿始终,确保这一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如今,这张网已覆盖全县1家县级医院、15个镇卫生院和82个村卫生室,配备了98台便携式心电图机。
凤凰镇的王新莲老人对这张“网”充满感激:“那天老伴明长春突然胸痛,村医一查心电图,县里专家立马就确诊了心梗,绿色通道马上打开,这才抢回了一条命!”据统计,该平台运行以来,已完成远程诊断1万多例,其中检出阳性病例2798例,成功救治像王国文、明长春这样的危急重症患者44人。县纪委监委的“监督线”,牢牢守住了基层群众的“生命线”。
“换家医院就要重做一遍检查,花钱又费时,心里头憋屈。”这曾是不少患者的共同经历。
监督找准“痛点”,改革切中“堵点”。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这一好政策落地,就是监督执纪的焦点,也是改革的突破口。
在专项督导中发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县纪委监委并未止步于指出问题,而是持续跟进,督促卫健、医保等部门深入调研,厘清责任,打通关节。《柞水县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细则》迅速出台并刚性执行,3家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对174项临床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互认,同时全县镇(街道)15家医疗机构对上级或同级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做到了全面互认。
“前天在县医院查的血常规,今天到中医院直接能用,省事儿又省钱!”在县中医医院门诊,营盘镇营镇社区居民王新霞的欣喜,正是这项政策释放出的民生温度。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减少重复检查9.06万份,直接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57.59万元。
医疗服务暖不暖,患者体验最直接。县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的行风监督员制度,让监督的“探头”延伸到医院的每个角落。24名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的监督员,如同24个灵敏的“前哨”,随时捕捉着服务的“温差”。
“我反映缴费窗口排队时间长、走廊里面应该多加几把长条椅子,没两天就看到增加了临时窗口,椅子也装上了,这效率没的说!”行风监督员黄华感受到的“效率”,背后是纪委监委督促建立的“问题收集—交办—整改—反馈”闭环机制在高效运转。今年以来,监督员们提出的42条意见建议,已有40条得到切实整改,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同比下降46%。一个个“微整改”,汇聚成患者就医体验的“大提升”。
朝阳洒在柞水县人民医院门口,“清廉从医、实干为民”的电子标语温暖而醒目。大厅里,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第一时间获悉检查结果,免于排队等待;窗口前,优化的流程让排队时间明显缩短;诊室里,远程会诊系统正连接着县级专家与乡镇患者……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监督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证明。
“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柞水县纪委监委派驻卫健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杨磊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柞水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同比增长14.9%,群众就医满意度达到96.2%。“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
从检查互认的“省钱省心”,到“心电一张网”的“救命速递”,再到行风监督的“立行立改”,柞水县通过有力的监督护航,将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件件民生实事,扎实地写进了群众的生活里,刻在了百姓的心坎上。这幅“健康柞水”的温暖画卷,正徐徐铺展。
“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村上就能让县里专家立马看病。这不可能……”王国文家人的感慨,道出了柞水不少村民的心声。这一“不敢想”的变化,背后是柞水县将监督力量直达民生末梢的持续努力。今年以来,柞水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聚焦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精准有力的监督,护航一项项惠民实事落地生根。
基层急救能力弱,是广大群众就医的最大“心病”。尤其在偏远乡村,突发危急重症时,时间就是生命。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村组院落?在县纪委监委的全程监督护航下,县里投入106万元建设的“心电一张网”数据共享系统应运而生。这笔钱是否用在刀刃上?设备采购是否合规?项目推进是否高效?县纪委监委的监督贯穿始终,确保这一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如今,这张网已覆盖全县1家县级医院、15个镇卫生院和82个村卫生室,配备了98台便携式心电图机。
凤凰镇的王新莲老人对这张“网”充满感激:“那天老伴明长春突然胸痛,村医一查心电图,县里专家立马就确诊了心梗,绿色通道马上打开,这才抢回了一条命!”据统计,该平台运行以来,已完成远程诊断1万多例,其中检出阳性病例2798例,成功救治像王国文、明长春这样的危急重症患者44人。县纪委监委的“监督线”,牢牢守住了基层群众的“生命线”。
“换家医院就要重做一遍检查,花钱又费时,心里头憋屈。”这曾是不少患者的共同经历。
监督找准“痛点”,改革切中“堵点”。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这一好政策落地,就是监督执纪的焦点,也是改革的突破口。
在专项督导中发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县纪委监委并未止步于指出问题,而是持续跟进,督促卫健、医保等部门深入调研,厘清责任,打通关节。《柞水县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细则》迅速出台并刚性执行,3家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对174项临床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互认,同时全县镇(街道)15家医疗机构对上级或同级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做到了全面互认。
“前天在县医院查的血常规,今天到中医院直接能用,省事儿又省钱!”在县中医医院门诊,营盘镇营镇社区居民王新霞的欣喜,正是这项政策释放出的民生温度。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减少重复检查9.06万份,直接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57.59万元。
医疗服务暖不暖,患者体验最直接。县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的行风监督员制度,让监督的“探头”延伸到医院的每个角落。24名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的监督员,如同24个灵敏的“前哨”,随时捕捉着服务的“温差”。
“我反映缴费窗口排队时间长、走廊里面应该多加几把长条椅子,没两天就看到增加了临时窗口,椅子也装上了,这效率没的说!”行风监督员黄华感受到的“效率”,背后是纪委监委督促建立的“问题收集—交办—整改—反馈”闭环机制在高效运转。今年以来,监督员们提出的42条意见建议,已有40条得到切实整改,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同比下降46%。一个个“微整改”,汇聚成患者就医体验的“大提升”。
朝阳洒在柞水县人民医院门口,“清廉从医、实干为民”的电子标语温暖而醒目。大厅里,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第一时间获悉检查结果,免于排队等待;窗口前,优化的流程让排队时间明显缩短;诊室里,远程会诊系统正连接着县级专家与乡镇患者……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监督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证明。
“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柞水县纪委监委派驻卫健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杨磊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柞水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同比增长14.9%,群众就医满意度达到96.2%。“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
从检查互认的“省钱省心”,到“心电一张网”的“救命速递”,再到行风监督的“立行立改”,柞水县通过有力的监督护航,将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件件民生实事,扎实地写进了群众的生活里,刻在了百姓的心坎上。这幅“健康柞水”的温暖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