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终身学习之笔,绘就教育人生新画卷
孙健君
文章字数:1824
  回溯近四十载的教育生涯及七年有余的退休时光,“学习”二字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脉络。从农民子弟成长为教育工作者,从教学一线到管理岗位,再到退休后的闲适生活,每一次身份的转变与成长的突破,都离不开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这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鲜明底色,也与商洛开放大学(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洛分校)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1977年,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彼时的我正以临时工的身份维持生计,每月30元的工资,还需兼顾工分、家用与生活的诸多开销。目睹身边有人通过求学成功改变命运,我于1978年挤出时间自学备考。虽因几分之差惜败,却更加笃定了“唯有学习才能突破困境”的信念。1979年,我毅然辞去临时工岗位,奔赴商洛中学(原商县中学)全力补习。终于,在1980年,我成功考入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这次“破釜沉舟”的学习抉择,为我开启了通往教育领域的大门,也让我初次体会到“主动学习”对人生轨迹的重塑之力。
  198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商州区夜村高中担任语文教师。专科文凭在面对高中教学的重重挑战时,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相长,必先自学”的道理。于是,寒暑假期成了我的“充电时段”。我自费前往商洛中学听课,认真记录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上至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下至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力求将每一篇课文的“来龙去脉”探究透彻。正是这份对持续学习的执着坚守,使我的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我不仅能够稳稳地站在讲台上,还时常承担学校的语文示范课。1984年,我被提拔为教务主任,成功实现了从“合格教师”到“骨干管理者”的跨越。
  1986年,我调任商洛市教育局,投身基础教育管理工作。这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又一场“转型大考”。教学工作主要聚焦于课堂与学生,而行政管理则涵盖政策解读、资源协调、学校督导等诸多繁杂事务。面对全新领域,我毅然选择“归零学习”。
  在之后的十六年里,我从潜心研读教育政策条文起步,虚心向资深同事请教管理方法,深入学校开展实地调研,探寻实际问题。在实践的磨砺中,我不断总结经验,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基础教育科科长。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掌握方法、锤炼思维。唯有积极主动地适应新需求,方能在不同岗位上恪尽职守、履职尽责。
  2002年,我调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洛分校(现商洛开放大学),从普通教育领域迈入成人教育领域。教育模式的显著差异,促使我再次开启“学习模式”。为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我主动报名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在那里,我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精彩讲授,极大丰富了自身的教育科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为胜任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成人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职人员,他们需求多元、时间零散,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必须更加灵活、贴合实际。为此,我牵头深入研究成人学习规律,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开放教育的成功经验,带领班子成员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服务、升级教学平台。在这十五年间,我始终以“学习者”的谦逊姿态扎根岗位,与教职员工一同探索创新。看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学员数量和满意度稳步提升,我由衷感到,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成就感的一段时光。而这份成就,正是终身学习赋予我的底气。
  2017年退休后,我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党组织关系留在学校,让我时刻感受到学校浓郁的“终身学习”氛围。我重拾了近四十年的书法爱好,广泛阅读书法理论文章,认真临习先贤法帖,在笔墨纸砚间体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打乒乓球、参与户外运动,在锻炼中学习科学健身知识;同时,我时刻关注商洛开放大学的发展动态,通过学校通报、与同事交流等方式,了解学校最新的办学情况。退休并非学习的终点,而是开启“自主学习新赛道”的起点。正如学校所倡导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习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与执着追求。
  从求学者到教育者,从在职到退休,我与商洛开放大学的缘分,本质上是一场“终身学习”的双向奔赴。学校以开放教育为载体,为无数人搭建了终身学习的广阔平台;而我则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如今,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保持活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包括退休人员)传承教育情怀、服务社会的神圣责任。
  未来,我将继续与学习为伴。倘若学校有需要,我愿以自身经历为鉴,为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广泛传播、助力学校发展尽绵薄之力,让终身学习的火种持续传递,照亮更多人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