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星火燎原 大爱无疆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793
  10月13日晚,在商州区非遗小剧场内,一场温暖而庄重的捐赠仪式正在进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火爱心助学协会会长周明达一行,为我市困难学生发放奖学金65.76万元,捐赠建桥资金60万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他们在商洛持续17年“扶贫济困”的缩影,更是一个“大爱无疆”传奇故事的延续。
  山再高,挡不住爱心的脚步;路再远,隔不断温暖的传递。助学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工程”,更是连接两地情谊的“连心桥”。
  一场十几年的爱心接力,连起江南的温润与秦岭的厚重。2009年11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火爱心助学协会会长周明达,带领5名爱心人士走进了商州区麻池河小学,看到孩子穿着单薄的衣裳,小手冻得通红,周明达的心为之一颤……当他把4.8万元助学金交到80名困难学生手中时,慈善的种子便在秦岭深处悄然扎根。
  慈善事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的温暖接力。
  周明达的慈善之路,始于个人奉献,却未止步于此。他广结善缘、凝聚爱心,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传递大爱的行列中。“星火”渐成燎原之势,从建会时的几十人,发展为如今上千人的规模。会员涵盖退休干部、抗美援朝老兵、企业家,甚至还有6岁儿童。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夫妇的加入、美国华侨的远程资助等,皆体现出慈善不分地域,公益没有终点。
  常州市武进区星火爱心助学协会采取“团队化运作”模式,成立唐亚雪团队、姚锡霞团队、金东方分会等,形成“老兵带新兵、家族传帮带”的特色。周明达的女儿与孙子也长期资助多名困难学生,这种“全家参与”的模式,让慈善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2016年,周明达得知商洛市巾帼志愿者协会计划开展留守儿童课外活动,但却受困于资金不足,他当即与该协会签订捐赠协议,成立“小丹鹤儿童之家”,每年组织会员捐赠不少于4万元的运作经费,截至目前,累计捐赠41万元。
  2023年,周明达从商洛市慈善协会了解到,商丹高新中学高二学生杨某,父亲意外去世,仅靠年迈的奶奶照顾,家庭十分困难。他随即动员协会10名爱心人士为杨同学捐资2万元。2025年7月,得知杨同学考上中国民航大学的好消息后,又动员协会资助1万元,还寄来行李箱等生活用品,并承诺将其资助到大学毕业。同时,协会的石爱华、房荣兴等11名爱心人士为丹凤、商州的两名大学生资助1.5万元学费。
  此外,周明达还积极推动商洛校路修缮、食堂设备更新,他动员副会长周锷、周岐南捐资6万元为麻池中小学配备电教设备;动员会员俞亚芳捐资3万元修建商州蒲峪中学门前道路;他个人捐资5万元为丹凤两所学校购置餐具、电教设备,解决了当地教育设施短缺的问题。
  十几年间,周明达带领常州市武进区星火爱心助学协会会员走遍商洛50余所学校,共资助1.6万余名困难学子,累计捐资超千万元。他坚信“扶困必扶志”,不断拓展助学形式,从1.0助资项目,到2.0助志项目,再到3.0助智项目,爱心助学的内涵不断丰富。2019年,协会成立星火书院,组织志愿者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系列“文化扶贫”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了无数孩子的心灯。
  受助学生朱勤和说:“周爷爷的爱让我们知道,受助者终将成为捐赠者。”这种“爱心传承”的理念,让慈善从单向给予转变为双向互动。商州城关中心小学原校长张健回忆道:“周会长带来的不只是物质援助,也点燃了师生们对未来的希望。”
  2022年,周明达在丹凤开展捐资助学时,看到武关镇彭家沟村70多岁的老人蹚水过河种地,很是心疼,他了解到河对岸住着6户村民,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村里的96亩耕地也在这里,村民们种地、学生们上学都要蹚水过河,当即产生了为村民援建便民桥的念头。当年他和儿子周锷捐资10万元在彭家沟村捐建爱心便民桥2座。此后3年,他动员家族成员及协会成员在商洛捐资95万元,共捐建爱心便民桥16座,解决了300余名村民的出行难题。
  从最初的捐资助学,到捐建一座座连接民生的便民桥,再到“扶困必扶志”的精神传承,这份跨越千里的关爱,早已从物质援助升华为武商两地人民心中最珍贵的情谊。
  如今,周明达已是79岁的银发老人,但他的善行义举从未停歇。他先后荣获陕西“三秦善星”、商洛慈善协会荣誉会长、商洛荣誉市民等称号。
  “周明达会长用岁月沉淀的宽厚与热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春风化雨般传递着责任与担当。这份关爱,让我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前行;这份信任,更让我们多了一份加快发展、回报社会的责任。”商洛市慈善协会副会长郭万宝动情地说,“这份平凡中的坚守,这份岁月里的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