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锤百炼”出美味,柞水传统小吃洋芋糍粑——
从秦岭农家走向大市场
本报记者 马泽平 刘佳乐
文章字数:2096
  秋意渐浓的终南山,层林尽染,漫山斑斓。位于柞水县的终南山寨景区里,游人如织,喧闹中透出勃勃生机。
  “老板,来两碗糍粑,多放点辣子和酸菜!”9月19日中午,景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柞水非遗糍粑铺子前,来自西安的游客熟门熟路地走进店。
  64岁的蔡定顺笑着迎接客人,58岁的妻子樊有兰则在店门前的石臼边挥动木槌。“咚、咚、咚”,木槌起落间,石臼中的土豆逐渐变得晶莹黏糯。这便是柞水人引以为傲的特色美食——洋芋糍粑。它不仅是柞水县传承百年的传统小吃,更是一张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名片。
  “三蒸九捣”酿好味
  柞水糍粑,源于商洛市柞水县,2013年9月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掌握打糍粑的技艺,每一碗洋芋糍粑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木槌一起一落,如同与食材对话。打好的糍粑晶亮黏糯、白嫩劲道,入口柔韧绵滑。有诗赞曰:“三蒸九捣透晶莹,白蒜青葱一碗春。邀客毋需下酒菜,几勺浆水倍销魂。”
  “在我们柞水人心中,洋芋糍粑是逢年过节、款待贵客时必不可少的美食。无论是佳节团聚,还是贵客登门,家家户户都要打一盘洋芋糍粑,配上自家的酸菜和石臼现捣的蒜泥、辣子,老少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蔡定顺说,“打糍粑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手艺活。”
  他一边指导游客体验捶打,一边讲解:“‘三蒸九捣透晶莹’——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口诀。”
  所谓“三蒸”,指的是洋芋需经三次蒸制,直至彻底软烂;“九捣”则代表反复捶打、揉搓,直到糍粑质地透亮黏韧。
  要做出口感地道的洋芋糍粑,首先离不开精挑细选的原料。只有生长在柞水万青、九间房一带沙石地中的洋芋,因秦岭洼地气候和特殊的土壤条件,具有蛋白含量高、淀粉质地细腻的特点。制作时,需将洋芋蒸熟去皮,晾到适宜温度,再放置于花岗岩石板上,用桦木或柳木制成的木槌反复捶打。这个过程需持续40多分钟、捶打数千次,极其考验制作者的体力和技巧。“打下去要揉一揉,扬起来得抖三抖。”蔡定顺说,“这样才能把空气揉进去,糍粑才会晶莹绵软。”
  而糍粑的另一灵魂,在于搭配的酸汤。樊有兰负责调味的环节,她骄傲地说:“糍粑好不好,关键看酸汤;酸汤香不香,全在涡菜缸。”她家酸菜以山野常见的油菜、芥菜或萝卜缨为原料,用烧开的山泉水焯烫,再依托传统“涡菜”手法自然发酵。调味仅靠葱、姜、蒜、韭菜、花椒和油泼辣子提味,酸香鲜辣,极大提升了糍粑的风味层次。
  一碗糍粑藏岁月
  糍粑的身世,有一个温暖的传说。相传清朝年间,九间房街有几户富庶人家,逢年过节都会制作糯米糍粑。一年春节,邻家贫苦孩子闻香渴望,吵闹不休。大人无奈,便将家中仅有的洋芋蒸熟捣烂,模仿富户捶打,竟意外捶打出类似糯米糍粑的口感,再浇上自家发酵的酸菜水,竟格外美味。这个因疼爱而生的发明,从此在柞水流传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发现,洋芋糍粑不只是一道地方小吃,更具有食疗价值:夏吃清凉消暑降火,冬吃暖身祛寒防燥,是老少皆宜、四季皆可的传统美食。
  “万青九间房,洋芋当主粮;生活要改善,洋芋来砸烂。”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不仅道出了柞水糍粑的起源,也反映出柞水曾经的自然条件。
  柞水地处秦岭腹地,山高沟深,土地贫瘠,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稻麦难生,洋芋和苞谷便成为老百姓世代依赖的主粮。而洋芋糍粑的出现,无疑为艰苦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柔软与温暖。
  传统小吃成名片
  对蔡定顺一家而言,打糍粑早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妻俩是营盘镇朱家湾村人,祖辈生活于此,与洋芋糍粑打了一辈子交道。以往,蔡定顺打糍粑多以家庭自制为主,每逢年节喜庆或贵客临门时,老少围坐,共享温馨。如今,这道传统美食已经成了他们一家的经济支柱。
  2020年,随着终南山寨景区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公开招募特色非遗项目入驻。蔡定顺夫妇凭借精湛技艺脱颖而出,以营业额25%作为房租的合作方式,拿下了一间临街店铺,从此将家庭手艺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去年我们光洋芋就买了5000多公斤。”蔡定顺高兴地分享,“纯利润6万元。今年更红火,8个月就已经挣了7万元。”
  除了传统糍粑,他们还创新推出黄金糍粑饼、椒盐土豆、旋风土豆片等新口味,广受游客欢迎。
  在蔡定顺的糍粑铺子,常常能看到游客体验捶打糍粑的热闹场面。采访当天,几位山西游客在樊有兰的指导下尝试捶打,动作虽生疏,却兴致勃勃,笑声不断。这种互动,既增强了旅游体验,也让非遗技艺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技艺在家庭中的传承。每当周末或假日,儿女带着孙辈回到家中,打糍粑的主力自然变成了年轻人。他们夫妇则退居“二线”,担任技术指导。孩子们围在石臼旁,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父母一槌一槌把土豆变成莹润绵软的糍粑。捶打声、欢笑声、热气腾腾的食物香,交织成非遗在家庭温暖中代代相传的生动画面。
  这道传统风味并未止步于家庭作坊或景区小铺,而是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糍粑产业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柞水,糍粑的制作与销售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规模化种植适合打糍粑的优质洋芋,常年有专车在各村收购新鲜洋芋。每天清晨五时许,有专人将打好的糍粑运送至西安等城市的合作餐馆。这些糍粑不仅出现在终南山寨,也走进了西安的永兴坊特色小吃城,成为代表陕西饮食文化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