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博物馆里庆“双节”
—— 秦岭博物馆国庆中秋假期文化活动走笔
文章字数:2348
  本报记者 党率航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秦岭博物馆创新开展互动打卡、共绘长卷、非遗手工、文博闯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进馆参观,共庆双节。
  这场连续8天的文化盛宴,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让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使命。
  互动传情,祖脉在心中延续
  10月1日8时许,停车场内早已是一派热闹景象。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车辆和人群中,耐心解答游客的问询,指引大家前往博物馆入口,还会帮携带婴儿车的游客搭把手,忙碌的身影让清晨的停车区增添了几分暖意。
  来自甘肃会宁的游客李俊说:“我们专程从甘肃开车来到期待已久的商洛,一方面是到秦岭博物馆探寻并了解‘中华祖脉’的深厚内涵,另一方面是感受下‘中国康养之都’的魅力。”
  来自河南省三门峡的卫佳说:“我们从武汉来到商洛专门参观秦岭博物馆,让孩子了解‘秦岭四宝’和秦岭地区生态文化知识,感受秦岭的壮美与深邃。”
  在四楼中央大厅里,身着素雅汉服的工作人员手捧鲜红的小国旗,微笑着递到每位游客手中。她们温柔耐心,带领游客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不少游客拉着孩子,挥舞着小国旗,在人头壶、玉牙璋、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前驻足。一些游客身着印有“我爱中国”字样的外套,兴致勃勃地穿梭在展厅内,举起国旗与文物同框合影。
  镜头里,鲜艳的国旗与历经千年的文物交相辉映,红色的热烈与文物的古朴碰撞出独特的美感,游客还特意调整角度,只为定格下这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现场快门声此起彼伏,欢乐氛围格外浓厚。
  在参观完第六展厅后,游客来到位于五楼的活动区域。参与者有序领取彩笔和印有秦岭风光、文物图案的空白邮票样卡纸,认真地涂色创作。
  大人孩子各显神通,有的用明亮的色彩勾勒秦岭的绿水青山,有的细致描绘兵马俑的威武姿态。
  涂色完成后,大家拿起笔写下对祖国的祝福:“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秦岭永远美丽,文物故事代代相传”……
  一句句真挚的话语饱含深情,大家用画笔和文字传递对祖国、对秦岭的热爱。
  灯火流光,非遗在指尖生长
  月满秦岭,灯火映城。10月5日至7日,秦岭博物馆以“华裳映月·中秋雅集”为主题举办文化与节日的盛会。当中秋佳节与博物馆灯火相遇,解码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实践正在上演。
  10月6日18时,天色渐暗,秦岭博物馆内灯火通明。一曲古琴版《但愿人长久》悠然响起,熟悉的旋律似月光流泻,瞬间将展厅带入静谧悠远的氛围。
  主持人常婷和刘丽身着素雅汉服,向全体游客发出邀约:“各位游客,欢迎来到秦岭博物馆,今晚在秦岭文物与千年月光之间,共赴一场诗意之约。首先进行的是诗词吟诵环节,答对的游客可以参与非遗手工制作。”
  一时间,游客纷纷聚在中央大厅,应声接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连续答对3道题的刘子萱兑换灯笼材料包时笑意盈盈:“虽然今天看不到月亮,但在我心里,这个灯笼盛满了秦岭赠予的最美月光。”身旁的妈妈笑着帮她接过竹骨与卡纸,开始拼装。
  “文博知识大闯关”现场气氛热烈,题目涵盖秦岭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华祖脉文明脉络、陶器铸造技艺、节日民俗起源等,层层递进尽显文化底蕴。
  游客踊跃举手,孩子们踮脚抢答,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每答对一组问题,便能兑换漆扇、主题书签、手工灯笼等传统文化文创,开启“指尖上的非遗之约”。 
  手工区长桌上,年长游客蘸取颜料,在扇面上描摹秦岭轮廓,青绿色彩流动间复刻传统山水画神韵;家长专注拼装灯笼,LED灯珠嵌入骨架的瞬间,孩子们眼中满是惊喜;手巧者用五彩扭扭棒编织出各种造型。
  夜色渐深,主持人邀请所有游客手持非遗作品合影,灯火映照下笑脸灿烂,快门声将“博物馆之夜”的温暖与感动定格。
  人群中有人带头唱起《但愿人长久》,熟悉的曲调在博物馆内回响。有人放声跟唱,有人热泪盈眶——国庆的家国豪情与中秋的团圆温情,在秦岭博物馆的见证下完美交融。
  青山常在,文明在时代生辉
  10月8日,温暖的阳光播撒在商洛大地上,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之下,秦岭博物馆这一地标建筑格外雄伟壮观。
  “双节”最后一天,秦岭博物馆里的游客数量不降反增。
  从河南返程西安的黄福广一家,特意在商洛稍作休息,走进了这座文化殿堂。
  7岁的黄福广被展柜里的人头壶吸引,小脑袋微仰,指着壶身轻声发问:“爸爸,这陶俑是秦岭脚下的古人做的吗?”
  父亲黄东蹲下身,帮他理了理被人群挤乱的衣领:“你看它的样子,是不是和咱们之前在河南博物馆见的陶器不一样?它来自新石器时代,和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华夏文明成长。”
  周围的游客听到对话,也纷纷放慢脚步,目光重新聚焦在这件古老的文物上,展厅里的喧闹仿佛都柔和了几分。
  “带孩子来博物馆过节,比任何课堂都生动。文化自信不仅是书本上的概念,还是长辈讲给孩子的中国故事,是游客们自发接诵的古诗句,更是大家认真了解祖先留下的宝贝、亲手做非遗手作的热情。这些实实在在的瞬间,更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市民王攀的感慨道出众人心声。
  据了解,国庆、中秋假期,秦岭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6000人次,较平日接待量大幅增长。博物馆还招募了多支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包括在校学生、退休干部、文化爱好者等,每人开展不少于4.5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商洛学院大二学生、志愿者李文甜激动地说:“这几天在展厅帮游客讲解,看到小朋友踮着脚看玉牙璋,眼里满是好奇;听到老人们讨论彩陶的纹样,言语里满是自豪,每个人眼里闪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同,我读懂了文化自信最鲜活的模样。”
  志愿者口中的鲜活场景,正是秦岭博物馆持续推动文化传播的生动缩影。
  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峰表示:“秦岭博物馆还将举办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珍贵文物和非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秦岭故事、商洛故事,让游客在互动中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传递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