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唤醒“沉睡”大棚
文章字数:1082
仲秋时节,秋雨绵绵,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的大棚基地里却是暖意融融。一旁的5个淡水养殖棚里,一排排圆桶整齐排列,鲈鱼在水中欢快游动。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致富园”,曾是长期闲置的“空棚子”。
自柞水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胜利村以“党建引领指方向、建强基础引产业、创新模式促增收”三步法,逐步唤醒“沉睡”的大棚,让闲置资源蜕变为村强民富的“活资产”。
党建引领“定盘星”,凝聚发展合力
“大棚空着可惜,自己干又没技术、没方向。”这曾是胜利村村民的共同困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三步走,成功让村内闲置大棚焕发新生,将党组织力量嵌入产业发展各环节,走出一条产业兴村的增收路。
党支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走进院落,召开“院落会”收集民意,把村民的诉求一条条记在本子上,变成产业发展的“行动清单”。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党支部+集体主导+村民参与”模式,将食用菌种植与水产养殖定为主攻方向,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很快把群众的犹豫观望变成了主动参与的热情。
精准定位“选对路”,筑牢产业根基
方向明确后,胜利村立足秦岭山区气候与水源优势,不搞“一刀切”的盲目投入,对闲置大棚进行针对性改造。针对山地气候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特点,翻新4个大棚投放菌袋超3万袋,邀请县农业专家定期现场指导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确保香菇品相与口感俱佳。
依托村内水源条件,村里打造高密度水产养殖棚,引入鲈鱼养殖项目。得益于江苏帅丰集团捐赠的5000尾鲈鱼苗、250千克饲料及专业技术支持,同时,配套建成300米产业路和1座截水坝,既改善了养殖基地条件,还提升了76户村民的饮水质量,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如今,“棚里香菇鲜、桶中鲈鱼肥”的立体产业格局已然形成。
多元经营“活棋眼”,拓宽增收渠道
“在香菇棚干活每月能挣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脱贫户邓宗平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为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胜利村创新推出租赁、联营、“劳务+分红”等多元合作模式。村民既可以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稳定薪金,也能以土地、闲置资源入股分享红利,形成“薪金+红利”的双重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已有8户村民嵌入产业链,参与香菇种植和淡水养殖,人均年增收1.5万多元。曾经无人问津的闲置大棚,如今彻底变身村民家门口的“致富摇篮”,以实实在在的成效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盘活大棚的关键,是把党组织的引领力、资源的适配性和群众的积极性拧成一股绳。”胜利村党总支书记程永鹏说。如今,曾经沉寂的大棚里不仅长出了特色农产品,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为秦岭山区闲置资产激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自柞水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胜利村以“党建引领指方向、建强基础引产业、创新模式促增收”三步法,逐步唤醒“沉睡”的大棚,让闲置资源蜕变为村强民富的“活资产”。
党建引领“定盘星”,凝聚发展合力
“大棚空着可惜,自己干又没技术、没方向。”这曾是胜利村村民的共同困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三步走,成功让村内闲置大棚焕发新生,将党组织力量嵌入产业发展各环节,走出一条产业兴村的增收路。
党支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走进院落,召开“院落会”收集民意,把村民的诉求一条条记在本子上,变成产业发展的“行动清单”。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党支部+集体主导+村民参与”模式,将食用菌种植与水产养殖定为主攻方向,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很快把群众的犹豫观望变成了主动参与的热情。
精准定位“选对路”,筑牢产业根基
方向明确后,胜利村立足秦岭山区气候与水源优势,不搞“一刀切”的盲目投入,对闲置大棚进行针对性改造。针对山地气候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特点,翻新4个大棚投放菌袋超3万袋,邀请县农业专家定期现场指导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确保香菇品相与口感俱佳。
依托村内水源条件,村里打造高密度水产养殖棚,引入鲈鱼养殖项目。得益于江苏帅丰集团捐赠的5000尾鲈鱼苗、250千克饲料及专业技术支持,同时,配套建成300米产业路和1座截水坝,既改善了养殖基地条件,还提升了76户村民的饮水质量,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如今,“棚里香菇鲜、桶中鲈鱼肥”的立体产业格局已然形成。
多元经营“活棋眼”,拓宽增收渠道
“在香菇棚干活每月能挣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脱贫户邓宗平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为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胜利村创新推出租赁、联营、“劳务+分红”等多元合作模式。村民既可以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稳定薪金,也能以土地、闲置资源入股分享红利,形成“薪金+红利”的双重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已有8户村民嵌入产业链,参与香菇种植和淡水养殖,人均年增收1.5万多元。曾经无人问津的闲置大棚,如今彻底变身村民家门口的“致富摇篮”,以实实在在的成效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盘活大棚的关键,是把党组织的引领力、资源的适配性和群众的积极性拧成一股绳。”胜利村党总支书记程永鹏说。如今,曾经沉寂的大棚里不仅长出了特色农产品,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为秦岭山区闲置资产激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