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诗声绕终南 新风劲吹庆中秋
文章字数:3286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9月28日,秋雨如丝,秦岭深处的柞水县终南山寨暖意融融。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商洛市委、市政府承办,市委宣传部、柞水县委和县政府协办的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在此开幕。
活动以“月圆三秦・欢聚终南”为主题,以“团圆、传承、新风、欢聚”为主线,通过“文化展演+民俗互动+文明实践”的形式,让非遗技艺与文艺演出在雨幕中交织,为现场1500多名参与者及全国观众,献上一场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秋盛宴。
鼓韵诗声里的文化根脉
9月28日的柞水终南山寨,被一场绵密的秋雨裹上了朦胧的纱。雨丝细密如线,斜斜地织过秦岭的山脊,却没挡住山寨里的热闹。青石板路被雨水润得发亮,屋檐下的红灯笼泛着暖光,空气中新鲜出炉的月饼甜香,混着草木的清香与米酒的醇厚,在雨幕中晕成一团温柔的烟火气,连风里都裹着团圆的期盼。
遮雨棚下,洛南静板书的唱腔、柞水渔鼓的节奏、柞水十三花的行酒令欢语,还有百名儿童的吟诵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勾连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共鸣。
洛南静板书展位前,表演者任银锋坐在高脚凳上,怀抱三弦,腿绑蚂蚱板,面前窄长的木质表演桌上,大锣、小锣、小铜镲以及梆子错落摆放,未等开演,已有不少人驻足围拢,好奇地打量着这套“一人多角”的表演家当。
待任银锋指尖拨动三弦,弦音刚起,蚂蚱板跟着腿的律动轻响,桌上的锣鼓镲也在他手腕翻转间次第发声,游客们目光紧随着他的动作,耳畔被静板书的热闹声响填满。待演奏结束,任银锋将三弦往怀里轻轻拢了拢,语气满是珍视:“这静板书是咱洛南的‘活化石’,今天这是全国性的活动,我得让更多人知道,咱商洛的故事,能这么好听、这么有滋味。”
离静板书展位不远的吊脚楼内,柞水渔鼓的“热闹”正飘满雨幕。一个个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左手托住鼓身,右手握着鼓槌,手腕轻转间,鼓槌便像有了灵性般,时而轻敲鼓面,时而顿击鼓边,“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悠扬的旋律和温婉的唱腔让台下的观众不自觉地跟着节拍轻轻晃动。
吊脚楼旁的柞水十三花品鉴区,更是一派热闹景象。方形木桌上,摆着色泽诱人的柞水特色菜,腊肉泛着油光、木耳黑亮、土鸡蛋金黄,整齐排列成“十三花”的传统样式,边上一壶白酒正飘出淡淡的酒香。“双呀么双飘带呀,五金魁呀,六位高升请你喝一杯呀!”陕南猜拳行酒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姜孝林穿着粉色长衫,手里端着酒杯,演示着柞水传统行酒令。
“这行酒令太有意思了!以前过中秋只知道吃月饼,没想到还能这么热闹。”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强看着姜孝林的动作,手上不自觉地学了起来。
百福桥边的空地上,百名身着汉服的儿童,正撑着浅青色的油纸伞,站成整齐的方阵诵读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稚嫩的声音让路过的嘉宾忍不住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摄。“让孩子们穿汉服、念唐诗,就是想让他们摸摸咱传统文化的根。”带队老师语气里满是期许。
新风欢歌中的团圆之夜
雨还在下,终南山寨的主舞台亮起了暖黄的灯光。
当开场舞蹈《三秦共月明》的音乐响起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演员身着舞衣,水袖随舞姿翻飞,像是月光下的柳枝,更显灵动。
“太美了!雨天看更有感觉!”坐在前排的观众纷纷掏出手机,全程举着拍摄。
渔鼓小戏《彩礼》登场时,台下的笑声与掌声相互应和着。“你说那彩礼要十几万,咱庄稼人一年能挣多少?雨天刨地都难,日子过得甜,不靠彩礼多。”演员的语气又急又憨,手还不时拍着大腿。
“说得对!”台下的观众李兴胜脸上满是激动,“现在有些地方彩礼太高,年轻人都结不起婚,这戏演到咱心坎里了!”采访时,李兴胜笑着说,“今天的活动让人感觉特别棒。节目中,对于传统的婚恋观还有彩礼嫁妆的一些讨论发人深省。”
“我们通过歌伴舞、音画诗赋等一系列艺术形式,向全国人民传达柞水在中秋节里的文化气息。在众多的节目里,我们加入了《彩礼》《千年渔鼓唱新歌》等板块,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柞水落地生根开花,向全国人民展现我们柞水人、商洛人、陕西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果。”晚会总导演陈华亮说。
晚会接近尾声时,舞台侧方的空地上腾起一团暖光——中秋主题篝火晚会准时开始了。干燥的松木被引燃,“噼啪”作响的火焰冲破雨幕,在黑夜里映出一片橙红,身着民族服饰的柞水姑娘、小伙拉起手,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周围的观众也被现场氛围所感染,纷纷加入跳舞的队伍,在篝火旁汇成一个大大的圆圈,雨声、歌声、笑声、火焰燃烧的“噼啪”声混在一起,成了最热闹的中秋乐章。这场盛会,因雨的滋润、火的温暖,文化的韵味更显悠长。
文明实践里的商洛答卷
“我们自主研发了微信小程序‘志愿服务通’柞水志愿者平台,通过‘点单—派单—接单—履单—评单’五张清单管理模式,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9月29日,在终南山寨“‘商’善而行、‘洛’地有声”新时代文明实践集市,柞水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将文明实践的相关做法娓娓道来。
近年来,柞水县紧扣“建阵地、建队伍,强服务、强实践”主线,创新方法手段、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志愿服务、满足群众需求,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资源高度融合、志愿服务深入人心、群众乐于且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新路子。
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9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82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基础上,还延伸设立村史馆、文化大院、道德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明实践点243个,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形成了人人向先进看齐、人人向文明靠近的新风尚。
在柞水县文明实践摊位旁边的山阳县区域也挤满了人。“我们山阳县的‘丰阳新声’宣讲团采用说、唱、讲、演融合的形式,让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深入人心。一年来,宣讲团开展线下宣讲超620场,受众5.2万多人次。”山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山阳县的这一创新做法先后获得陕西省省级优秀创新案例、市级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也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精神动力,成为商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标杆样本之一。
一时间,新时代文明实践集市里人潮涌动,来自省内外宣传部门的工作者,前来旅游的各地游客,对我市各县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做法和措施纷纷点赞不已。
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文明培育为统领、以文明实践为引擎、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把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以“四聚四心”模式,制定落地了一系列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色,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商洛路径。
我市积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关心关切,以此思行,尊民意、护民利、强民管,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做到文明创建“利民心”。聚焦群众服务,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引导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温度、广度和深度,确保文明实践“暖民心”;聚焦群众榜样,创新方式方法,加强文明培育,用群众身边的榜样力量影响身边人,温润千万家,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的良好氛围,达到文明培育“润民心”的效果;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努力使文化建设“惠民心”。
洛南静板书的余韵还在山间回荡,渔鼓小戏《彩礼》引发的思考仍在心间激荡,篝火旁相握的手传递着不分你我的暖意,传统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文明实践的种子在秦岭深处落地生根。从柞水县“志愿服务通”的精准服务,到山阳县“丰阳新声”宣讲团的深入人心;从“三级”文明实践组织的织密覆盖,到“四聚四心”模式的为民惠民,商洛大地上正涌动着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让中秋的“团圆”不仅是家人的相聚,更成为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