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指尖流淌的那抹红
陈熙琳
文章字数:1284
  晨光初透时,陈师傅已打开裁缝铺的老木门。七十多岁的他,双手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今天他要做一面特别的国旗——社区将要举办喜迎国庆的活动,负责人小张特意来找他这老裁缝定制一面手缝的国旗。
  红绸缎在案上铺开,如一片朝霞泻落,流淌于指尖。陈师傅的指尖抚过面料,想起六十年前,他还是学徒时,为欢庆国庆的游行制作彩旗的景象。那时的红布粗糙,染艺不佳,洗几次就会褪色。如今手下的这块绸缎,红得纯正而深邃,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
  金黄色的五角星图样铺在红绸上,陈师傅戴起老花镜,一针一线地开始缝制。他先是把针尖轻轻一捻,然后手腕一转,针头就扎进了绸缎里。每缝几针,他总要停下捋一捋布面,食指和中指并拢,顺着五角星的边棱慢慢抹平。缝到星尖转角的地方,他改用顶针助推,针脚忽然就密如急雨,手腕悬着却稳当得很。线轴在他指间转动,金线穿过红布时发出细碎的声响。最后收针时,他不急着打结,而是把线头在背面来回穿了几次,这才凑近了仔细查看,用指甲轻轻刮了刮星角,确认每个转角都齐整了。
  “陈师傅,您这手艺现在可少见了。”小张站在店门口举着手机,“我给您拍个照,发到社区公众号上。”
  “爷爷!”旁边路过的小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还要手工做旗呢?机器不是更快吗?”
  陈师傅微微一笑,手中的针线未停。他想起过去做旗时,手头哪有这些新奇的家伙什。那时量尺寸要用木尺,画图样要靠纸板,如今电脑设计,机器裁剪,效率高了不知多少。“机器做的旗子整齐划一,但手缝的旗子更有温度。就像我们的国家,既需要现代化的速度,也需要传承的温度。”
  午后阳光斜照进店铺,旗面上的五角星已经缝制完毕。陈师傅开始处理旗边,每一个褶子都精心熨烫,每一针都均匀细密。这时,几个放学的孩子好奇地围在店外。
  “老爷爷,您是在做国旗吗?”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陈师傅招手让孩子们进来:“是啊,你们知道国旗上的五角星代表什么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代表共产党,有的说代表人民大团结。陈师傅耐心地补充,手中的活计却不耽误。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站在师傅的缝纫机前,第一次知道了五星红旗的含义。
  夕阳西下时,旗帜终于完成。陈师傅将它轻轻折叠整齐,红绸在指尖流淌如霞霭。小张准时前来取旗,见到成品不禁赞叹:“真漂亮!明天升旗仪式就用它了。”
  次日清晨,社区新活动广场上聚满了居民,陈师傅站在人群最前面。国歌响起时,他注视着那面自己亲手缝制的国旗缓缓升起,在晨风中舒展开来。红旗迎风招展,五颗金星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仪式结束后,一个小男孩跑到陈师傅面前:“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学做国旗!”陈师傅摸摸孩子的头,眼角有些湿润。他看见的不仅是一面旗帜的升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粗糙到精致,从简易到庄严,一面面国旗的变迁,映照的正是一个国家前进的脚步。
  阳光洒满广场,那面崭新的国旗在高空飘扬,红得那么鲜艳,那么纯粹。陈师傅站在人群里,仰望自己亲手缝制的旗帜,慨叹万千。国旗的材质会变,但针脚里的匠心不会变;染料的配方会变,但那一抹鲜红的尊严不会变。自己七十多岁的人生,都与这片红色紧密相连。他知道,这片红色将继续飘扬下去,在更多人的守护下,迎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