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赋能 兰香四溢
本报记者 胡蝶
文章字数:1003
    李子坤(右)和兰花爱好者交易兰花。

  9月15日的午后,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村的兰花种植恒温大棚里,65岁的李子坤端坐在门口的茶几旁,悠闲地品着茶。刚刚浇灌完的一排排兰花,还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青翠欲滴。
  李子坤是河南省西峡县人,小时候就在商南县富水镇扎了根。2003年开始,出于对兰花的喜好,他在富水镇茶坊村小规模地种植兰花,后来看到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便于2024年投入资金,从湖北、河南等地引进2000多盆兰花母草,全身心投入兰花种植产业。
  “这些引进的兰花很贵,有的一株就要50万元。”李子坤说。
  尽管年过六旬,他却能熟练地操作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通过手机管理恒温大棚里的兰花。
  “以前种兰花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就能更轻松地种出漂亮的兰花。”李子坤站起身,向记者展示恒温大棚的智能控制面板。
  据介绍,智能控制的恒温大棚是李子坤投资100多万元,专门请西安的技术人员设计的。通过手指控制面板上红、绿、黑等不同颜色的30多个按钮,能实时监测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指标,也可操作遮阳帘、保温被、风机等自动设备,将各项指标调整到所需要的状态。
  “这个大棚的材料比普通的大棚材质透光性强,棚内温度几乎能稳定在25℃。科管方面不需要投入多大精力,一般只需要根据天气,3天到10天左右浇一次水。夏天浇水的频率高些,水要浇透。”李子坤说,“我最长一次是间隔了17天才浇水,当时是去了韩国,每天就在手机上操作。”
  虽然依赖的是智能设备,但李子坤多年的兰花种植经验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能敏锐地发现系统可能忽略的细微变化,并及时调整参数。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李子坤说,“系统可以提供数据和建议,但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判断。比如兰花的叶片颜色稍有变化,我就能知道是缺什么养分了。”
  这种经验与科技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在李子坤的打理下,这个智能恒温大棚的兰花长势明显优于其他同类大棚。引进的兰花母草分发出新苗,新苗长势稳定之后卖给兰花爱好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李子坤不仅自己种植兰花,还主动向其他兰花爱好者传授经验。他现在是商洛市兰花协会会长,每月定期在社区组织兰草交易会,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兰花爱好者交易兰花的同时,还向他们传授智能养花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兰花种植收益大,投入精力少,在智能设备的辅助下,我一个人就能进行科学管理,是个非常不错的产业。”李子坤笑着说,他现在的智能恒温大棚面积是400多平方米,准备再建600平方米的大棚,进一步壮大兰花种植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