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① 秦药制剂中试验证新引擎
文章字数:2102
编者按
2023年以来,我市以西商融合协同发展为牵引,以科技企业融通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深化“三项改革”,主动承接西安区域科创中心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积极融入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大胆探索区域差异化协同创新路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涌现出一批有远见、敢突破、善创新的科技型企业,他们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实验室的智慧火花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澎湃动力,生动诠释着商洛版“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近日,市科技局征集编撰了22个优秀案例,从多个维度全面展现我市科技型企业在攀“高”向“新”征程中,推动融通创新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积极探索。优秀案例今起推出,敬请关注。
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秦巴山区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已发展为集药材GAP种植、药品研发、智能化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企业。近年来,企业以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立体赋能平台网络,不断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一、案例背景
医药行业普遍面临研发周期长、产业链协同弱、技术转化效率低等关键瓶颈。盘龙药业作为区域龙头药企,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融通创新机制,加速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医药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打造交互赋能的开放式平台,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为商洛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集群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二、具体做法
(一)搭建核心研发平台,集聚科创资源。围绕打造企业、高校、人才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先后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药芳香产业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科创平台11个,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联合破题”协同研发机制,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自身差异化竞争力,先后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项目37项。
(二)打造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贯通产业化路径。依托自身行业龙头地位,成功创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投资建设陕西省中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先后建成智能化提取、制剂生产线,并为行业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设备共享、中试转化、技术熟化、产业化生产等科创服务,着力打造“实验室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应用”一体化服务体系,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赋能。
(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促进四链融合。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陕西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开发创新团队”“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院盘龙研发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搭建产学研用常态化对接机制,为产业链上中下游精准匹配科创资源,强化行业科技供给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赋能产业集群。通过开放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互利共赢的融通创新生态。一方面,牵头组建“陕西生物医药创新联盟”,向上下游企业共享研发设备与检测资源,降低联盟成员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强化政策对接与资本联动,利用科创板上市优势,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发起设立规模1亿元的秦龙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创新药、新技术(产品)、医疗器械、细胞(基因)免疫疗法等前沿领域早期项目,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三、主要成效
(一)科技驱动研发效能显著提升。瞄准前沿领域,建成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转化、孵化平台,连续5年研发投入占比超6%。高端仿制药、创新制剂、创新药等方面在研新产品20多个,拥有授权专利63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牵头或参与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5项,承担中、省重点项目6个,复方骨肽注射液等3个产品入选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秦药”特色品种“骨松宝片”进入临床Ⅲ期,填补骨质疏松中药治疗空白。
(二)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实现跃升。依托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优势,按照“技术入股+收益分成”转化模式,先后培育孵化中小企业5家,引进转化高校科技成果18项,孵化出五味子灵芝口服液等5个亿元级单品,转化专利技术3项,熟化中药颗粒剂智能化生产线一条,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生物医药专项孵化基金,近三年累计转化项目8项,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
(三)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效应凸显。智能制造平台与供应链协同平台开放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链协同、产业链联动、供应链优化。在“链主企业+平台生态”的强力带动下,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吸引1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提取物生产到终端制剂制造的完整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50个,这一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正有力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加速跃升。
专家点评
曹晓阳(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三位一体”等多平台,构建全链条转化与产学研用机制,打造科技产业融通创新生态。在创新能级、孵化转化、产业协同上成效显著,带动产业链集群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践范式。
2023年以来,我市以西商融合协同发展为牵引,以科技企业融通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深化“三项改革”,主动承接西安区域科创中心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积极融入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大胆探索区域差异化协同创新路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涌现出一批有远见、敢突破、善创新的科技型企业,他们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实验室的智慧火花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澎湃动力,生动诠释着商洛版“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近日,市科技局征集编撰了22个优秀案例,从多个维度全面展现我市科技型企业在攀“高”向“新”征程中,推动融通创新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积极探索。优秀案例今起推出,敬请关注。
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秦巴山区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已发展为集药材GAP种植、药品研发、智能化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企业。近年来,企业以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立体赋能平台网络,不断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一、案例背景
医药行业普遍面临研发周期长、产业链协同弱、技术转化效率低等关键瓶颈。盘龙药业作为区域龙头药企,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融通创新机制,加速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医药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打造交互赋能的开放式平台,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为商洛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集群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二、具体做法
(一)搭建核心研发平台,集聚科创资源。围绕打造企业、高校、人才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先后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药芳香产业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科创平台11个,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联合破题”协同研发机制,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自身差异化竞争力,先后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项目37项。
(二)打造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贯通产业化路径。依托自身行业龙头地位,成功创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投资建设陕西省中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先后建成智能化提取、制剂生产线,并为行业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设备共享、中试转化、技术熟化、产业化生产等科创服务,着力打造“实验室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应用”一体化服务体系,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赋能。
(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促进四链融合。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陕西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开发创新团队”“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院盘龙研发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搭建产学研用常态化对接机制,为产业链上中下游精准匹配科创资源,强化行业科技供给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赋能产业集群。通过开放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互利共赢的融通创新生态。一方面,牵头组建“陕西生物医药创新联盟”,向上下游企业共享研发设备与检测资源,降低联盟成员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强化政策对接与资本联动,利用科创板上市优势,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发起设立规模1亿元的秦龙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创新药、新技术(产品)、医疗器械、细胞(基因)免疫疗法等前沿领域早期项目,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三、主要成效
(一)科技驱动研发效能显著提升。瞄准前沿领域,建成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转化、孵化平台,连续5年研发投入占比超6%。高端仿制药、创新制剂、创新药等方面在研新产品20多个,拥有授权专利63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牵头或参与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5项,承担中、省重点项目6个,复方骨肽注射液等3个产品入选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秦药”特色品种“骨松宝片”进入临床Ⅲ期,填补骨质疏松中药治疗空白。
(二)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实现跃升。依托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优势,按照“技术入股+收益分成”转化模式,先后培育孵化中小企业5家,引进转化高校科技成果18项,孵化出五味子灵芝口服液等5个亿元级单品,转化专利技术3项,熟化中药颗粒剂智能化生产线一条,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生物医药专项孵化基金,近三年累计转化项目8项,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
(三)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效应凸显。智能制造平台与供应链协同平台开放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链协同、产业链联动、供应链优化。在“链主企业+平台生态”的强力带动下,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吸引1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提取物生产到终端制剂制造的完整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50个,这一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正有力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加速跃升。
专家点评
曹晓阳(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三位一体”等多平台,构建全链条转化与产学研用机制,打造科技产业融通创新生态。在创新能级、孵化转化、产业协同上成效显著,带动产业链集群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