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技术点亮田野
——记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张敏
文章字数:1720
  本报记者 方方 南玺 见习记者 刘佳乐
  “以前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摸索,现在专家直接来到基地指导,解决了很多难题,我们发展食用菌产业更有信心了!”商南县过风楼镇白玉沟村绿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兴宏激动地说。近期,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产业组成员来到商南县,通过实地指导、现场答疑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陶兴宏口中的专家,正是科技特派团陕西商南县食用菌产业组组长张敏。这位来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3年来带领团队穿梭于商南的田间地头,用科技力量为当地食用菌产业注入新活力,书写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时间拨回到2022年。张敏第一次来商南调研时,发现当地的食用菌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存在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菌种污染率较高等问题。“在赵川镇的种植基地,菇农还在使用传统的栽培方法,产量和品质都难以提升。”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张敏。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的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更应该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张敏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最实用的技术带到商南来。于是,她连夜与团队成员研究对策,针对商南的气候特点和产业现状,积极协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制定了帮扶计划:引进新品种、推广标准化技术、建立远程指导机制等。
  “张老师,我们的菌棒又出现污染了,这可咋办啊?”2023年3月,张敏接到赵川镇一家合作社的求助电话。她立即驱车赶到现场,仔细检查后发现是菌种生产方式存在问题。“传统的开放式接种容易引入杂菌,必须改为净化工作台操作。”张敏手把手教工人改造接种车间,优化生产流程。经过技术改进,该合作社的菌种污染率大大降低,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这样的技术指导在张敏的帮扶工作中不胜枚举。她带领团队在商南县示范推广了申香215等香菇新品种7个、平菇新品种3个、榆黄蘑品种1个。特别是引进的“黑保1号”黑木耳新品种,品质优良,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耳朵”。
  “过去我们种的都是老品种,产量低、卖不上价。专家组带来的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销量也提升了。”菇农高兴地说。
  除了品种改良,张敏还重点推进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制棒及分散化养菌栽培新模式。在商南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公司、城关街道曹营村、青山镇青山绿水恒诚食用菌合作社等食用菌生产基地,针对香菇、黑木耳等生产状况,张敏与镇村产业主管人员、种植户进行深入交流,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种植户遇到的养菌、发菌难题,助力县域食用菌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统一制棒保证了质量,分散栽培降低了风险,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我们这里。”基地负责人说。
  “送技术更要培养人才,只有当地有了自己的技术力量,产业才能持续发展。”这是张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此,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商南培养技术骨干。针对商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张敏围绕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食用菌主要菇种和新品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为产业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队、种植户等200余人开展集中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从业人员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培育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头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她还在微信上建立“商南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产业群”,随时解答食用菌种植户疑问。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张敏先后联系服务企业、基地、合作社18家,线上线下服务指导农户150余人次,为当地菇农发放食用菌书籍100余册,着力解决食用菌生产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了当地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
  4月21日至25日,国家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产业组为商南县瑞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捐赠了1000个硅胶塞、1000个封瓶膜,向青山镇捐赠了200包“黑保1号”黑木耳菌种,促进了优质菌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3年来,张敏扛起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责任,组织带领食用菌产业组,制定帮扶计划,建立食用菌现场指导和远程服务工作机制,传授生产管理经验,破解菌种引进和技术瓶颈。她坚持以“支持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作为工作理念,为商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以精准技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来,我会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和当地的实际生产情况,继续开展线下线上技术指导。”张敏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商南食用菌走向全国市场,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