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镇红色驿站暖人心
文章字数:972
本报讯 (通讯员 舒 娜 刘鑫云)晨曦微露,保洁员刘桂芬打扫完商南县青山镇青山社区滨河路两旁的卫生后,匆忙走进青山社区“红色驿站”,将自带饭盒放进微波炉加热。她边等待边感慨:“以前吃饭喝水都是难题,现在驿站24小时亮着灯,热饭、喝水、歇脚都方便,真像多了个家!”
与此同时,在青山镇马蹄店村“红色驿站”,一场由驿站调解员促成的邻里握手言和刚刚达成。这样温暖而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如今在青山镇6座红色驿站里经常上演。
为切实强化基层政治引领与民生服务双重效能,青山镇精准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在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了集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红色驿站。驿站建设严格遵循“小型管用、一室多用、便捷实用”的原则,以“功能完善、舒适便捷、服务暖心”为目标,以统一醒目的红色标识、温馨实用的内部装修、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确保驿站形象鲜明、服务优质。
小小驿站内,手机充电器、饮水机、微波炉、爱心雨伞、应急药箱、书报架等一应俱全,如同一个微型“便民服务便利店”,全天候24小时不打烊,随时为群众提供应急充电、冷热饮水、餐食加热、临时避雨、紧急救护、阅读学习等多项贴心服务,成为传递党的温暖、延伸服务触角的“前沿哨所”。
“以前下雨天没带伞,只能在屋檐下干等。现在好了,红色驿站随时能借伞,还都是免费的。”住在青山社区移民小区的居民李义虎赞不绝口。一位常来驿站看报的退休干部朱善国表示:“这里冬暖夏凉,看看报纸、喝杯热水,跟老邻居聊聊天,心里特别舒坦。红色驿站,真是咱老百姓的第二个家!”
无论是突降大雨时递上的一把“爱心伞”,还是手机电量告急时及时“续命”的充电线,或是身体突发不适时触手可及的急救药品,驿站总能第一时间化解群众的燃眉之急,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热饭的场所,为过往游客指引方向、提供热水,让辛劳的环卫工、奔波的快递小哥、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能在驿站感受到“家”的舒适。
驿站不仅是物资补给站,更是社情民意的收集点、邻里纠纷的调解台。镇村工作人员化身“和事佬”,在温馨环境中有效调解家长里短,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促进了邻里和谐。青山镇红色驿站的建设与运行,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和温暖,将细致入微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成为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传递基层治理温度、提升乡村宜居品质的闪亮名片。
与此同时,在青山镇马蹄店村“红色驿站”,一场由驿站调解员促成的邻里握手言和刚刚达成。这样温暖而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如今在青山镇6座红色驿站里经常上演。
为切实强化基层政治引领与民生服务双重效能,青山镇精准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在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了集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红色驿站。驿站建设严格遵循“小型管用、一室多用、便捷实用”的原则,以“功能完善、舒适便捷、服务暖心”为目标,以统一醒目的红色标识、温馨实用的内部装修、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确保驿站形象鲜明、服务优质。
小小驿站内,手机充电器、饮水机、微波炉、爱心雨伞、应急药箱、书报架等一应俱全,如同一个微型“便民服务便利店”,全天候24小时不打烊,随时为群众提供应急充电、冷热饮水、餐食加热、临时避雨、紧急救护、阅读学习等多项贴心服务,成为传递党的温暖、延伸服务触角的“前沿哨所”。
“以前下雨天没带伞,只能在屋檐下干等。现在好了,红色驿站随时能借伞,还都是免费的。”住在青山社区移民小区的居民李义虎赞不绝口。一位常来驿站看报的退休干部朱善国表示:“这里冬暖夏凉,看看报纸、喝杯热水,跟老邻居聊聊天,心里特别舒坦。红色驿站,真是咱老百姓的第二个家!”
无论是突降大雨时递上的一把“爱心伞”,还是手机电量告急时及时“续命”的充电线,或是身体突发不适时触手可及的急救药品,驿站总能第一时间化解群众的燃眉之急,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热饭的场所,为过往游客指引方向、提供热水,让辛劳的环卫工、奔波的快递小哥、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能在驿站感受到“家”的舒适。
驿站不仅是物资补给站,更是社情民意的收集点、邻里纠纷的调解台。镇村工作人员化身“和事佬”,在温馨环境中有效调解家长里短,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促进了邻里和谐。青山镇红色驿站的建设与运行,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和温暖,将细致入微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成为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传递基层治理温度、提升乡村宜居品质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