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特色产业壮大 产业振兴提速
文章字数:108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增加群众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盛夏时节,硕果盈枝。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的葡萄陆续进入成熟期,果农迎来采摘旺季。黑沟河村村民叶朋说:“我家主要以种植水杂果为主,种植葡萄有两亩地,给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年收入3万元左右。”
黑沟河村葡萄产业园占地面积100多亩,主要种植夏黑、巨峰、金手指、巨玫瑰等多个品种鲜食葡萄,多采用自然生态种植模式。7月下旬,当地葡萄陆续成熟,采摘期可持续一个多月。黑沟河村党支部书记叶召辉说:“全村水杂果面积总共有1800多亩,其中种植葡萄1200多亩(村集体经营200多亩,群众自发经营1000亩左右),全村今年的葡萄产量大约为22.5万公斤,收入300多万元。”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重点发展葡萄、樱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通过种苗补贴、技术支持、绿色认证,让“丹凤水杂果”区域品牌渐成气候,2025年全县水果可采摘面积2.28万亩,预计总产1.48万吨,产值突破9000万元。
最近正值辣椒采收季节,在洛南县四皓街道抚龙湾社区辣椒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忙碌地采摘辣椒。抚龙湾社区居民卢天民说:“我年龄大了,没营生干,就在这儿干活,一天收入百十块钱,一月能挣几千块钱呢!”
今年,抚龙湾社区立足土地资源优势,规划种植辣椒80亩,带动了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洛南县思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英英说:“咱这个大棚基地就是种植线椒和螺丝椒,螺丝椒有40多亩,露天线椒有25亩,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在这里务工增收。”
目前,洛南县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多亩,种植户每亩直接经济收入3500元到4000元,已初步形成以辣椒育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主的产业链条。
近日,在商南县菌菇小镇——青山镇青山社区的灵芝种植基地,标准化培育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株株深褐色的灵芝撑开饱满的伞盖,色泽温润,长势喜人,首批栽植的灵芝预计9月中旬采收。
青山镇灵芝种植基地负责人魏忠超说:“一亩地就是4000株,孢子粉的产量一株上就是三四两,像我们这30亩地一年下来就是1200多万元。”
灵芝种植只是商南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的一个缩影。商南县年均整合衔接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发展中药材基地和深加工项目,全县中药材年产值达4.86亿元。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逐渐形成“菌果药畜茶酒渔”特色产业体系,91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食用菌、冷水鱼等7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商洛果蔬进入沪粤港澳市民餐桌,11个品类的秦岭特产入驻澳门联丰超市,不起眼的“山地货”已成为大都市居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盛夏时节,硕果盈枝。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的葡萄陆续进入成熟期,果农迎来采摘旺季。黑沟河村村民叶朋说:“我家主要以种植水杂果为主,种植葡萄有两亩地,给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年收入3万元左右。”
黑沟河村葡萄产业园占地面积100多亩,主要种植夏黑、巨峰、金手指、巨玫瑰等多个品种鲜食葡萄,多采用自然生态种植模式。7月下旬,当地葡萄陆续成熟,采摘期可持续一个多月。黑沟河村党支部书记叶召辉说:“全村水杂果面积总共有1800多亩,其中种植葡萄1200多亩(村集体经营200多亩,群众自发经营1000亩左右),全村今年的葡萄产量大约为22.5万公斤,收入300多万元。”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重点发展葡萄、樱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通过种苗补贴、技术支持、绿色认证,让“丹凤水杂果”区域品牌渐成气候,2025年全县水果可采摘面积2.28万亩,预计总产1.48万吨,产值突破9000万元。
最近正值辣椒采收季节,在洛南县四皓街道抚龙湾社区辣椒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忙碌地采摘辣椒。抚龙湾社区居民卢天民说:“我年龄大了,没营生干,就在这儿干活,一天收入百十块钱,一月能挣几千块钱呢!”
今年,抚龙湾社区立足土地资源优势,规划种植辣椒80亩,带动了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洛南县思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英英说:“咱这个大棚基地就是种植线椒和螺丝椒,螺丝椒有40多亩,露天线椒有25亩,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在这里务工增收。”
目前,洛南县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多亩,种植户每亩直接经济收入3500元到4000元,已初步形成以辣椒育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主的产业链条。
近日,在商南县菌菇小镇——青山镇青山社区的灵芝种植基地,标准化培育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株株深褐色的灵芝撑开饱满的伞盖,色泽温润,长势喜人,首批栽植的灵芝预计9月中旬采收。
青山镇灵芝种植基地负责人魏忠超说:“一亩地就是4000株,孢子粉的产量一株上就是三四两,像我们这30亩地一年下来就是1200多万元。”
灵芝种植只是商南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的一个缩影。商南县年均整合衔接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发展中药材基地和深加工项目,全县中药材年产值达4.86亿元。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逐渐形成“菌果药畜茶酒渔”特色产业体系,91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食用菌、冷水鱼等7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商洛果蔬进入沪粤港澳市民餐桌,11个品类的秦岭特产入驻澳门联丰超市,不起眼的“山地货”已成为大都市居民餐桌上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