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鱼菜共生”开启富农新模式
本报通讯员 靳天龙
文章字数:1244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丹凤县寺坪镇毛里岗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温室大棚内,赵榜女正弯腰在整齐的蔬菜槽间忙碌,额角沁着汗珠,脸上却洋溢着笑容:“一天80块钱,在这儿干活离家近,挣钱顾家两不误,咋能不高兴?”一旁的水池中,成群的加州鲈鱼悠然摆尾,粼粼波光映照着她劳作的身影。
  赵榜女所在的正是寺坪镇新建的“鱼菜共生”项目基地。作为商洛市第二家、丹凤县首家此类项目,它填补了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空白。该项目由商洛渔牧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公司负责人周龙介绍:“2024年1月通过招商引资落户此地,项目规划分两期实施,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1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完成投资800万元,建成9个温室大棚,集休闲观光、果蔬种植、生态餐饮、水产养殖及智慧农业于一体。”
  “鱼菜共生”有何独特之处?“简单讲,就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周龙指着连接鱼池与蔬菜槽的管道解释道,养殖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经过处理转化为蔬菜可吸收的养分,而蔬菜根系则如同天然滤芯,将净化后的水回流至鱼池,形成闭环循环系统。他自豪地说:“一套系统、双重产出,一水两用、鱼菜共生,投入少、效益高,既节能又环保,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周龙掏出手机轻点几下,棚顶的补光灯随即亮起。“这就是‘数字赋能’的体现。”他介绍,园区部署了农业物联网系统,温度调控、光照补充、水体循环等关键环节均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技术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构建起质量安全屏障,实现了鱼、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为绿色无公害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项目成功运转的深层动力,在于‘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创新模式。”寺坪镇党委副书记彭周表示,该镇坚持绿色循环理念,借鉴山东寿光、安康石泉经验引入此项目,真正实现了渔业养殖与蔬菜种植的协同发展。
  彭周详细阐述了“共建”机制:通过村企合作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与智慧农业;引导农户按企业订单开展育苗生产,发展庭院经济;以项目投资、要素分红、订单采购等方式,构建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延长了产业链条,更显著带动了就业增收。
  “项目年产值4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百余户群众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园区土地亩均收入更是跃升至10万元。”周龙说,一期项目将尽快达产达效,二期规划的18个大棚及配套的儿童乐园、研学基地等建设也将及时启动,推动“鱼菜共生”项目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迈进,为丹凤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寺坪镇党委书记袁博表示,该镇围绕文旅康养与“菌药果畜”特色产业,着力探索四条振兴路径——循环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破解传统农业效益低、周期长、销路窄等难题,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鱼池碧水潺潺,菜畦青翠欲滴。在这“鱼菜共生”的生态循环中,寺坪镇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这循环之水不仅滋养着鲜活的鲈鱼与蔬菜,更悄然润泽着村民日益富裕的生活,在丹凤的青山绿水间,浇灌出充满希望的田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