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甘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缕微光
——记镇安中学物理教师李楠的坚守与突围
文章字数:1561
  本报通讯员 杨建东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视频号“职场有道”访谈视频在镇安人的朋友圈刷屏了。因为这期视频讲述的是镇安中学80后教师李楠的故事。李楠的故事,如秦岭山间的清泉,带着质朴的力量打动了每一位观者。这位从大山走出又回归大山的80后教师,用11年青春诠释了“教育是让家乡摆脱贫困,而非摆脱贫困的家乡”的信念。访谈中,他娓娓道来的一个个细节,更让人看到这份坚守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归来:从陕师大到镇安中学的“逆行”
  “2012年毕业那天,我在陕师大图书馆前坐了一下午。”李楠笑着回忆,“西安的重点中学已经给我发了录用通知,试讲时校长拍着我肩膀说‘小伙子留下吧,前途无量’。”但当晚,他接到了高中班主任的电话:“镇安中学物理组实在没人了,孩子们连像样的实验课都上不了……”
  电话里的沉默比语言更重。李楠想起自己当年读高中时,物理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实验装置的模样——“那时我就想,要是有一天能回来,一定让这里的孩子亲手做实验。”最终,他撕掉了西安学校的录用函,背着一箱子物理教材回了镇安。
  初到学校,他的宿舍就在教室隔壁,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墙上贴满学生名单和备课笔记。“第一个月就瘦了8斤。”他挠挠头,“早上5点半陪学生跑操,白天三节课连轴转,晚上守着晚自习,查完宿舍都11点了,倒头就睡。”有次急性肠胃炎发作,他捂着肚子讲完课,去诊所打了吊瓶,下午又准时出现在教室,学生们发现他手背上的针眼,偷偷在他桌上放了袋红糖。
  破局:让物理课“活”起来的创新者
  “山区孩子不是笨,是没见过‘活’的物理。”李楠说起最难忘的一堂课:讲“大气压”时,他带了两个马德堡半球,灌满水后扣在一起,让两个男生使劲拉,半球纹丝不动。“当我把阀门打开,‘嘭’的一声分开,全班都站起来鼓掌,那天放学,好几个孩子追着问‘老师,明天讲什么实验’。”
  器材不够,他就“就地取材”。有次讲“浮力”,他从菜市场借了个大盆,装满水放在操场,让学生把作业本卷成“小船”,往里面放石子看承重——“王磊的‘船’装了32块石子才沉,他现在在哈工大读造船工程,说就是那天埋下的种子。”
  为了让抽象的公式变具体,他成了“技术小白”逆袭的典范:“我一个物理系的,对着编程教程学到凌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血泡。”第一次用自制的动态课件讲“匀速圆周运动”时,屏幕上的小球随着参数变化改变轨迹,后排打瞌睡的学生都直起了腰,“有个平时总逃课的男生,下课后跑来问我‘老师,这软件能借我玩玩吗’,后来他物理考了全班第三。”
  守望:不止于课堂的“引路人”
  “教育是场慢生意,得等花开。”李楠说起学生张晓雅的故事:“她高二时突然沉默寡言,作业写得乱七八糟。我去家访才知道,她妈妈生病住院,爸爸要去打工,她想辍学照顾妈妈。”
  那天晚上,李楠在她家灶台前帮着烧火,听她爸爸叹着气说“丫头命苦”。“我掏出身上所有现金塞给叔叔,说‘学费我来想办法,晓雅成绩好,不能走我的老路——我当年差点因为家里穷辍学,是老师帮的我’。”后来,他帮张晓雅申请了助学金,每天晚自习后给她补一小时课。如今,张晓雅成了镇安县医院的护士,“前阵子给我寄了箱核桃,附了张纸条:‘老师,我现在也能帮别人了’。”
  作为班主任,他的手机里存着500多个学生的号码,备注里写着“爱吃辣”“怕虫子”“父母离异”。“有年冬天特别冷,我发现好几个学生手冻裂了还在写作业,就去超市买了20个暖手宝,写上每个人的名字放在座位上。”他笑着说,“第二天早读,全班都在偷偷抹眼泪,那节课纪律特别好。”
  采访最后,李楠拿起桌上的一张照片:一群学生围着他,身后是层叠的秦岭山。“你看,这是去年教师节,我带过的学生回来探望我,其中3个现在也是老师了。”他的眼睛亮起来,“有人问我后悔吗?你看这些孩子,他们就是答案。”
  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大山挡不住目光,只要心里有光,就能走得很远。”而李楠自己,就是那束最先照亮山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