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文章字数:1851
今年4月份,丹凤县首次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资格赛(女子20岁以下B组),以“小城办大赛”的气魄,依托棣花古镇国际排联“一带一路”青少年排球训练馆,圆满完成全国性高规格赛事承办任务。
赛事期间,接待了来自河北、黑龙江、江苏、辽宁、上海、浙江、江西7省市的参赛队伍,共进行了16场激烈比赛,吸引了2.4万人次观赛,带动旅游花费1560万元。本次资格赛不仅是县域体育事业的里程碑,更成为推动“体育+文旅”“体育+经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以赛营城”撬动县域经济升级的重要实践。
举全县之力,为赛事做好服务
丹凤县将赛事承办作为“重点工程”,成立赛事执委会,全方位保障赛事顺利开展,形成了全县上下关心关注体育工作、重视支持体育事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高规格保障赛事服务,设立7个职能组,召开专题协调会20多次,细化职责分工;公安、卫健、应急等部门联动,投入安保力量300多人次,设置医疗绿色通道,保障赛事全程安全有序。赛事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领导现场指导,高度肯定丹凤县赛事组织能力。
高标准建设硬件设施,国际排联“一带一路”青少年排球训练馆严格对标国际标准,建成7块标准场地及配套功能用房,可容纳1500多人观赛。赛事前,充分考虑运动员训练、比赛需求和观众观赛舒适度,通过全流程压力测试,整改设施问题12项,优化运动员训练流程及观众观赛动线,确保场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为赛事营造最佳环境。同时启动数字赛事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比赛场馆人流、赛程等动态,有效提升赛事规格水平,部署“鹰眼”挑战系统、智能票务管理等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16场赛事零事故、零投诉。
高质量提供暖心服务。创新“一对一”服务机制,7个部门对口服务7支参赛队伍,30名志愿者全程保障食宿交通。全程驻点检测食品安全,配备救护车及医护人员驻场值守,应急、电力部门24小时待命。为参赛队伍提供了贴心、暖心的服务。
汇全县之策,为赛事蓄能造势
丹凤县以赛事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创新驱动”原则,聚焦“体育+”全面激活赛事经济,赋能城市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体育+文旅”,激发消费新活力。赛事期间,推出“赛事+文旅”特色活动,组织参赛选手、嘉宾体验“商鞅封地”“平凹故居”等文化地标,带动旅游花费1560万元,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将比赛场馆纳入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园规划,探索“训练+赛事+文旅”综合模式,打造体育旅游新名片。
“体育+经济”,开辟产业新赛道。坚持“小城办大赛”理念,通过企业冠名、社会赞助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打造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赛事服务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为承办赛事提供有力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赛事,社会各界赞助43万多元,吸引2.4万人次观赛,售票收入超20万元。赛事带动酒店、餐饮等行业增收显著,实现“以赛引流、以赛促商”目标,体育经济从“小众赛道”跃升为“黄金产业”。
“体育+教育”,培育人才新梯队。组织中小学生现场观赛,以女排精神激励青少年不断进步、成长。充分激发了公众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校园里掀起了排球风,村(社区)的气排球运动如火如荼,排球运动已经成为城市新标签,也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标配。
聚全县之智,为赛事宣传推介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4月7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吸引10多家省市主流媒体报道、30多家媒体转载。4月18日晚举行的开赛仪式,省、市、县等多位领导莅临现场观赛,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社会关注度。赛事期间,累计召开新闻发布会10场次,吸引40多家媒体报道,赛事动态点击量超60万次;中国排协官方微博全程直播16场比赛,获183.9万转评赞,覆盖粉丝88.2万;约2.4万名群众观看了赛事,其中赛事门票收入20多万元,旅游花费1560万元,丹凤城市品牌曝光度显著提升。
多角度深层次推介。坚持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环境宣传相结合,通过赛事宣传片、文旅推介活动,全方位展现丹凤生态优美、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充满活力的“生态康养之都”形象。体育赛事已成为宣传丹凤、推介商洛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在“参加一场赛”的同时“认识一座城”。
宽领域多渠道争取。丹凤县还依托排球、拔河基地和通用机场等场地设施优势,正在积极筹办今年10月份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9月份的国际遥控涡喷(F4J)冠军赛及全国航模公开赛,对接国家拔河协会申办8月份全国拔河公开赛,对接国省体育部门申办中央电视台《大风车(异想天开)》栏目家庭酷跑大会、陕西省青少年击剑选拔赛和第五届陕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竭力将丹凤名片由国内推向国际,不断树立对外良好形象。
赛事期间,接待了来自河北、黑龙江、江苏、辽宁、上海、浙江、江西7省市的参赛队伍,共进行了16场激烈比赛,吸引了2.4万人次观赛,带动旅游花费1560万元。本次资格赛不仅是县域体育事业的里程碑,更成为推动“体育+文旅”“体育+经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以赛营城”撬动县域经济升级的重要实践。
举全县之力,为赛事做好服务
丹凤县将赛事承办作为“重点工程”,成立赛事执委会,全方位保障赛事顺利开展,形成了全县上下关心关注体育工作、重视支持体育事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高规格保障赛事服务,设立7个职能组,召开专题协调会20多次,细化职责分工;公安、卫健、应急等部门联动,投入安保力量300多人次,设置医疗绿色通道,保障赛事全程安全有序。赛事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领导现场指导,高度肯定丹凤县赛事组织能力。
高标准建设硬件设施,国际排联“一带一路”青少年排球训练馆严格对标国际标准,建成7块标准场地及配套功能用房,可容纳1500多人观赛。赛事前,充分考虑运动员训练、比赛需求和观众观赛舒适度,通过全流程压力测试,整改设施问题12项,优化运动员训练流程及观众观赛动线,确保场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为赛事营造最佳环境。同时启动数字赛事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比赛场馆人流、赛程等动态,有效提升赛事规格水平,部署“鹰眼”挑战系统、智能票务管理等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16场赛事零事故、零投诉。
高质量提供暖心服务。创新“一对一”服务机制,7个部门对口服务7支参赛队伍,30名志愿者全程保障食宿交通。全程驻点检测食品安全,配备救护车及医护人员驻场值守,应急、电力部门24小时待命。为参赛队伍提供了贴心、暖心的服务。
汇全县之策,为赛事蓄能造势
丹凤县以赛事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创新驱动”原则,聚焦“体育+”全面激活赛事经济,赋能城市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体育+文旅”,激发消费新活力。赛事期间,推出“赛事+文旅”特色活动,组织参赛选手、嘉宾体验“商鞅封地”“平凹故居”等文化地标,带动旅游花费1560万元,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将比赛场馆纳入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园规划,探索“训练+赛事+文旅”综合模式,打造体育旅游新名片。
“体育+经济”,开辟产业新赛道。坚持“小城办大赛”理念,通过企业冠名、社会赞助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打造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赛事服务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为承办赛事提供有力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赛事,社会各界赞助43万多元,吸引2.4万人次观赛,售票收入超20万元。赛事带动酒店、餐饮等行业增收显著,实现“以赛引流、以赛促商”目标,体育经济从“小众赛道”跃升为“黄金产业”。
“体育+教育”,培育人才新梯队。组织中小学生现场观赛,以女排精神激励青少年不断进步、成长。充分激发了公众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校园里掀起了排球风,村(社区)的气排球运动如火如荼,排球运动已经成为城市新标签,也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标配。
聚全县之智,为赛事宣传推介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4月7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吸引10多家省市主流媒体报道、30多家媒体转载。4月18日晚举行的开赛仪式,省、市、县等多位领导莅临现场观赛,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社会关注度。赛事期间,累计召开新闻发布会10场次,吸引40多家媒体报道,赛事动态点击量超60万次;中国排协官方微博全程直播16场比赛,获183.9万转评赞,覆盖粉丝88.2万;约2.4万名群众观看了赛事,其中赛事门票收入20多万元,旅游花费1560万元,丹凤城市品牌曝光度显著提升。
多角度深层次推介。坚持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环境宣传相结合,通过赛事宣传片、文旅推介活动,全方位展现丹凤生态优美、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充满活力的“生态康养之都”形象。体育赛事已成为宣传丹凤、推介商洛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在“参加一场赛”的同时“认识一座城”。
宽领域多渠道争取。丹凤县还依托排球、拔河基地和通用机场等场地设施优势,正在积极筹办今年10月份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9月份的国际遥控涡喷(F4J)冠军赛及全国航模公开赛,对接国家拔河协会申办8月份全国拔河公开赛,对接国省体育部门申办中央电视台《大风车(异想天开)》栏目家庭酷跑大会、陕西省青少年击剑选拔赛和第五届陕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竭力将丹凤名片由国内推向国际,不断树立对外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