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赋能“小木耳”助力振兴“大产业”
本报记者 谢 非 党率航 见习记者 王一功
文章字数:1986
  秦岭深处,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尽,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大棚里已经热闹起来。种植户王极东蹲在菌袋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木耳的长势,手机里正播放着吉林农业大学李长田教授的线上指导视频。“以前凭经验种,一遇病虫害就慌神,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咱这木耳长得又肥又嫩,一亩地多挣好几千!”王极东的话里,藏着柞水农业蜕变的密码——国家科技特派团带来的“科技春风”。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2年以来,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谭琦研究员担任顾问、吉林农业大学李长田教授牵头的10人科技特派团,带着21项先进技术、60多份菌株资源和满腔热忱扎根柞水,在秦岭深处的田垄间,写下“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菌袋里的科技革命:从“看天吃饭”到“知菌懂地”
  柞水木耳的名气,曾困在“好品质没产量”的瓶颈里。2022年国家科技特派团初到柞水时,看到的是农户沿用几十年的老法子:随便找个树荫下搭棚,菌袋灭菌靠小锅炉,病虫害来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减产。“同样的菌袋,有的农户亩产差一半,问题就出在技术上。”特派团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王红清教授在调研日志里写道。
  一场“菌袋里的革命”就此展开。特派团带着60多份木耳菌株钻进大棚,在金米村建起实验基地,每天记录不同菌株在柞水土壤、气候下的生长数据。科技特派团的成员更是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白天顶着烈日观察菌丝生长,晚上回去加班分析数据。最终,5个宜栽品种从60多份菌株中脱颖而出,特派团又结合柞水地理特性,培育出“柞水木耳1-7号”良种,让全县木耳良种覆盖率一举达到100%。
  不只是品种改良,更有技术破局。在小岭镇常湾村的野森林万吨废弃菌包加工综合利用生产线,曾让农户头疼的“环保难题”变成了“致富宝贝”。“以前废菌包堆成山,烧了污染环境,埋了浪费。现在外地来的专家建议我们粉碎后再利用,于是我们建起了专门的生产线处理废弃菌包,可年产7.8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柞水野森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柞水县年处理废弃菌包1.2亿袋、废弃菌渣6000吨,废弃菌包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如今的柞水,1.16亿袋木耳在标准化大棚里舒展生长,1.2万亩中药材在有机种植技术护航下扎根沃土,551亩园林水果喜获丰收,总产量555吨。数据背后,是21项先进技术破解的产业瓶颈——从中药材有机种植技术到木耳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科技让柞水农业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时代。
  大棚外的人才接力:从“专家来了”到“本土强了”
  “张站长,您看这五味子的叶片有点发黄,是不是缺肥了?”在柞水县营盘镇曹店村的坡地上,村党支部书记潘文姣举着手机,站在五味子基地里,向商洛市科技特派员、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站长张蓉请教。而张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科技特派团指导要点——这样的“接力传承”,正是特派团人才培育工程的日常。
  “我们在实地工作时,常遇到缺乏技术推广人或是难以有效实施对接难题,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农人’。”李长田教授谈道,“所以在帮扶过程中,要抓住‘关键少数’,重点培养产业带头人。”
  科技特派团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的理念,把田间、地头、棚内作为课堂,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做到“三个帮带”——把新技术、新技艺传授给农户、技术员,帮带了一批留得住、带不走、用得上、有序传承的“业务型人才”。
  这份培育结出了硕果。2024年6月,由李玉院士领衔、张蓉参与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感谢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是他们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结对帮带’的方式培养我、支持我、鼓励我,他们是我科研上的领路人。我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为柞水县农业产业发展奋斗终身。”得知获奖后,张蓉的兴奋和激动难以言表。
  木耳里的价值裂变:从“卖原料”到“创品牌”
  走进柞水县木耳文化产业园,这里产出的不仅是鲜木耳,还有木耳啤酒、木耳饼干、木耳保健品等22种深加工产品。“以前一斤鲜木耳卖8块,现在做成啤酒能卖58块,这就是科技给木耳‘提了身价’!”产业园负责人指着生产线骄傲地说。
  特派团来了之后,给柞水农业算的是“全产业链账”。他们指导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打造“柞农优品”“秋雷”等4个木耳品牌,还把木耳大棚变成了旅游景点——两个以木耳为主题的3A级景区,每年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让“看木耳、摘木耳、品木耳”成了柞水新名片。
  品牌的力量让柞水木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23年,“柞水木耳”以53.23亿元的品牌价值登上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第九位,位列木耳行业第一。2024年,它又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与“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陕西好商标”等荣誉一起,成了柞水木耳的“身份名片”。
  从1.16亿袋木耳菌包的标准化培育,到1.2万亩中药材的有机种植,再到53.23亿元品牌价值的诞生,国家科技特派团在柞水写下的,不仅是一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更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当秦岭的风拂过挂满木耳的大棚,那沙沙声里,正唱着一曲“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新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