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家门口的庭审 心尖上的暖意
本报通讯员 潘 育
文章字数:943
  7月18日的晨光里,暑气尚在酝酿,沙河子镇团结村的老树下已经摆好了简易的庭审桌,商州区法院沙河子法庭的干警们,带着卷宗、国徽来到这里,将一场充满温度的巡回审判“搬”到了村民家门口。
  这是一起因“说媒”引起的纠纷,原告盼着早日成家,委托被告帮忙介绍对象。被告一口应下,却借着“给女方买东西”“打点人情”的由头,前前后后从原告手里拿了4万多元钱。然而5年过去了,婚事未成,钱款也迟迟未退还,原告无奈只好诉至法庭。送达应诉材料及开庭传票过程中,法庭干警发现本案被告年事已高、住处交通不便,便决定在他家门口巡回审理本案,让司法服务既有刚性力度,又有人性温度。
  庭审开始了。没有紧闭的门窗,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与原被告带着乡音的陈述声相互交织。被告红着眼圈说:“钱我认,是我没办成事,可我年纪大了,手头实在紧,而且办事过程中确实也花了点……”原告听着,觉得自己的钱可能追不回来了,情绪陡然激动,法官张瑞当即决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共同参与调解。在法官专业、公正的引导和老支书熟悉乡情的劝和下,经过几番耐心细致的沟通,双方的心结逐渐打开,情绪渐渐缓和。最终,被告表示愿意偿还这笔钱,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并约定了具体还款期限。一场可能激化的纠纷,在家门口得到了圆满解决。原告松了口气,被告也舒了眉,围观的村民纷纷点头:“这样处理好,既讲法理,也顾人情。”
  庭审结束后,法庭干警趁热打铁摆开了普法摊,把早就备好的《民法典》手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家庭纠纷指南等法治礼包整齐摆好。干警结合案情,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解法律知识,“就像今天这案子,对方拿了钱没办事,法律上叫‘不当得利’,该还!”法官举着手册,用方言讲道。“俺闺女订婚收了彩礼,现在黄了咋办?”“我借邻居钱没打条,他不认了咋整?”干警耐心地回答村民的问题。有老人把手册揣进怀里,念叨着“回家给娃讲讲”;有年轻媳妇拿着指南,追着问“夫妻吵架家产咋分”。还有村民说:“在家门口听了庭审,还学了法,这趟值了!”“法院能来村里开庭,还给我们讲了这么多道理,真是把咱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了!”
  太阳升至头顶,警车缓缓驶离村庄,但法治的回响仍在乡间萦绕。这场巡回审判不仅化解了一桩个案,更让村民亲眼见证了司法过程,真切感受到了“法、理、情”交融的调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