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群众筑牢健康屏障
文章字数:3239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天彤 黄朝梅
秦岭深处,山阳县医疗卫生事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自2022年国家启动“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以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山阳县人民医院携手同行,以“组团作战”的合力破解县域医疗发展瓶颈,用“输血+造血”的双轮驱动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如今,在一批又一批帮扶专家的接力奋斗中,山阳县人民医院的诊疗能力、人才队伍、服务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健康动能”。
技术破冰:
从“能看病”到“看好病”
“以前做颈椎手术得去西安,光路费住宿费就得花几千块,现在县医院就能做,杨院长亲自操刀,咱老百姓省心又省钱!”刚做完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山阳县患者李先生,对家门口的“高难度手术”赞不绝口。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组团式”帮扶带来的技术革新。
2024年6月,西安交大一附院第三批“组团式”帮扶医疗队接过接力棒,6名涵盖骨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肿瘤放疗科等领域的专家进驻山阳县人民医院。在骨科专家杨益民教授(挂职山阳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带领下,医疗队以“技术突破”为核心,用一个个“首例手术”“创新技术”改写着县域医疗的历史。
骨科微创技术的突破堪称典范。杨益民既抓管理又钻研临床,带领县医院骨科团队攻克脊柱外科难题:内镜下腰椎椎管减压术、微创颈椎前路手术等技术的成功开展,让山阳县医院的脊柱微创水平跃居商洛市领先地位。2024年,一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高位截瘫的患者被紧急送医,杨益民带领团队连夜制定方案,成功实施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刷新了县域脊柱创伤救治的新高度。
神经外科的技术升级则为脑卒中患者带来生机。神经外科专家冒平入驻后,手把手带教县医院脑血管病科团队,引入内镜辅助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3D-slicer重建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等微创技术,开展县域首例内镜辅助颅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采取微创技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升颅脑出血救治水平。如今,山阳县人民医院出血性脑卒中的微创救治水平已与市级医院接轨。
肿瘤放疗科的从无到有,更是填补了县域肿瘤治疗的空白。肿瘤放疗科医生惠蓓娜全程参与县医院肿瘤科病房筹建,指导直线加速器的验收与开机,手把手教学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放疗技术。“以前放疗得去西安,现在在县医院就能做,报销比例还高,真是救了我们全家!”接受肺癌放疗的李女士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此外,整形美容·颌面外科专家贾晶主导成立的整形美容科,不仅开展了重睑术、眼袋切除术等常见美容手术,更完成了县域首例“头皮巨大恶性肿瘤扩大切除修复术”,填补了体表恶性肿瘤修复领域的技术空白。
截至目前,在帮扶团队的助力下,山阳县人民医院新建肿瘤、整形美容等8个重点专科,建成4个专科工作站和5个名医工作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0余项。从“不敢做”到“独立做”,从“常规诊疗”到“精准微创”,技术的突破让县域医疗实现了从“能看病”到“看好病”的质变。
人才筑基:从“输血”到“造血”“韩老师,这个腹腔镜下胆道取石的角度我总掌握不好。”“别急,你看镜头里的解剖层次,左手稳住钳子,右手微调角度……”在山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室,韩少山正在给徒弟樵礼鹏做现场指导。
这样的“师带徒”场景,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组团式”帮扶的日常。比起技术输出,帮扶团队更看重“造血”能力的培育,力求为山阳留下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
“师带徒+团队带团队”的培养模式,让人才成长有了“加速度”。2024年,6名帮扶专家与县医院医生结成“一对二”师徒对子,杨益民带教骨科骨干李满峰、张愿,从手术方案设计到术中操作细节全程指导;贾晶手把手培训杨慎红、李琦两位医生,不仅传授重睑术、切提眉等手术技巧,更引入“个性化诊疗”理念。
在“团队带团队”机制下,帮扶专家通过教学查房、MDT会诊、病例讨论等方式,累计培训医护人员800余人次,培养出百余名临床骨干。
“引进来+送出去”的人才策略,让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西安交大一附院不仅选派专家驻点帮扶,还协助县医院聘请4名重点学科名誉主任,通过远程指导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县医院招聘医学毕业生26人,外派10名骨干赴西安、上海等地进修。“以前科室连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器械都凑不齐,现在有了专家带教,还有机会出去进修,我们有了干事的底气!”普外科医生赵虎深有感触地说。
“线上+线下”的培训网络,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技术平台,山阳县人民医院搭建起远程教学体系:帮扶专家每月开展线上学术讲座内容涵盖脊柱微创技术、肿瘤放疗规范等前沿知识;微信工作群里,专家们随时解答临床疑问,300余名医护人员加入“云端学习圈”;医院还组织3次线上联席会议,让县医院科室主任与西安交大一附院专家直接对接,解决学科发展难题。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医护人员3000余人次,县域医生的规范化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管理制度的升级则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山阳县人民医院修订SOP制度255条、诊疗规范1437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绩效和技术水平、患者满意度挂钩,大家钻研业务的劲头更足了。”脑血管病科医生冯伟说。如今,“比技术、钻业务”在县医院蔚然成风,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本土队伍正逐步成长为县域医疗的“主力军”。
便民惠民:从“跑远路”到“家门口”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帮扶团队的共识。通过技术下沉、服务优化,山阳县人民医院不仅让百姓“看得上病”,更让大家“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着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防线。
复杂手术本地化,为百姓省下“真金白银”。过去,山阳县的脊柱手术、肝癌切除等复杂病例需转诊至西安,不仅耽误治疗时机,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费项目等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组团式”帮扶后,这些手术在县医院就能完成。除了降低就医成本,帮扶团队还积极推动惠民项目落地。在杨益民的协调下,西安交大一附院与山阳县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治疗”项目,2024年为12名先心病患儿完成手术,全部费用由专项基金承担。
“孩子手术一分钱没花,现在能跑能跳,真是托了党的福!”患儿家长的感激之情,道出了惠民项目的温度。此外,医疗队每月深入乡镇开展义诊,目前已走过15个行政村,为3000余名群众免费体检、送药,把健康服务送到了大山深处。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则为生命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帮扶团队指导下,山阳县人民医院“二十大中心”全面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实现标准化运行,构建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2024年10月,十里铺镇一名急性心梗患者突发昏迷,村医通过“心电远程传输系统”上传心电图,县医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患者到院后90分钟完成手术,刷新了县域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纪录。
“‘组团式’帮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西安标准’扎根山阳,让‘三甲技术’惠及更多百姓,用医者仁心守护秦岭深处的万家灯火,为乡村振兴筑起坚不可摧的健康屏障。”杨益民说。
如今,第三批帮扶医疗队虽已返程,但帮扶的接力棒已稳稳传递。7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组团式”帮扶人才轮换交接工作座谈会在山阳县人民医院召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人才轮换,更是一场爱心与责任的接力,为山阳县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曾经,“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是困扰山阳县百姓的民生痛点;如今,随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团式”帮扶的深入推进,山阳县人民医院已悄然蝶变:脊柱微创技术领跑全市,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等四级手术落地县域,肿瘤放疗让患者无须远赴省城……在这场跨越百公里的“健康约定”中,西安交大一附院与山阳县人民医院的携手,不仅见证了医疗技术的下沉,更见证了医者初心与民生期盼的同频共振。当越来越多的“首例手术”在县域完成,当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家门口康复,健康中国的蓝图正在秦岭深处的山乡大地绘就出最动人的色彩。
秦岭深处,山阳县医疗卫生事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自2022年国家启动“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以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山阳县人民医院携手同行,以“组团作战”的合力破解县域医疗发展瓶颈,用“输血+造血”的双轮驱动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如今,在一批又一批帮扶专家的接力奋斗中,山阳县人民医院的诊疗能力、人才队伍、服务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健康动能”。
技术破冰:
从“能看病”到“看好病”
“以前做颈椎手术得去西安,光路费住宿费就得花几千块,现在县医院就能做,杨院长亲自操刀,咱老百姓省心又省钱!”刚做完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山阳县患者李先生,对家门口的“高难度手术”赞不绝口。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组团式”帮扶带来的技术革新。
2024年6月,西安交大一附院第三批“组团式”帮扶医疗队接过接力棒,6名涵盖骨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肿瘤放疗科等领域的专家进驻山阳县人民医院。在骨科专家杨益民教授(挂职山阳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带领下,医疗队以“技术突破”为核心,用一个个“首例手术”“创新技术”改写着县域医疗的历史。
骨科微创技术的突破堪称典范。杨益民既抓管理又钻研临床,带领县医院骨科团队攻克脊柱外科难题:内镜下腰椎椎管减压术、微创颈椎前路手术等技术的成功开展,让山阳县医院的脊柱微创水平跃居商洛市领先地位。2024年,一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高位截瘫的患者被紧急送医,杨益民带领团队连夜制定方案,成功实施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刷新了县域脊柱创伤救治的新高度。
神经外科的技术升级则为脑卒中患者带来生机。神经外科专家冒平入驻后,手把手带教县医院脑血管病科团队,引入内镜辅助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3D-slicer重建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等微创技术,开展县域首例内镜辅助颅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采取微创技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升颅脑出血救治水平。如今,山阳县人民医院出血性脑卒中的微创救治水平已与市级医院接轨。
肿瘤放疗科的从无到有,更是填补了县域肿瘤治疗的空白。肿瘤放疗科医生惠蓓娜全程参与县医院肿瘤科病房筹建,指导直线加速器的验收与开机,手把手教学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放疗技术。“以前放疗得去西安,现在在县医院就能做,报销比例还高,真是救了我们全家!”接受肺癌放疗的李女士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此外,整形美容·颌面外科专家贾晶主导成立的整形美容科,不仅开展了重睑术、眼袋切除术等常见美容手术,更完成了县域首例“头皮巨大恶性肿瘤扩大切除修复术”,填补了体表恶性肿瘤修复领域的技术空白。
截至目前,在帮扶团队的助力下,山阳县人民医院新建肿瘤、整形美容等8个重点专科,建成4个专科工作站和5个名医工作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0余项。从“不敢做”到“独立做”,从“常规诊疗”到“精准微创”,技术的突破让县域医疗实现了从“能看病”到“看好病”的质变。
人才筑基:从“输血”到“造血”“韩老师,这个腹腔镜下胆道取石的角度我总掌握不好。”“别急,你看镜头里的解剖层次,左手稳住钳子,右手微调角度……”在山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室,韩少山正在给徒弟樵礼鹏做现场指导。
这样的“师带徒”场景,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组团式”帮扶的日常。比起技术输出,帮扶团队更看重“造血”能力的培育,力求为山阳留下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
“师带徒+团队带团队”的培养模式,让人才成长有了“加速度”。2024年,6名帮扶专家与县医院医生结成“一对二”师徒对子,杨益民带教骨科骨干李满峰、张愿,从手术方案设计到术中操作细节全程指导;贾晶手把手培训杨慎红、李琦两位医生,不仅传授重睑术、切提眉等手术技巧,更引入“个性化诊疗”理念。
在“团队带团队”机制下,帮扶专家通过教学查房、MDT会诊、病例讨论等方式,累计培训医护人员800余人次,培养出百余名临床骨干。
“引进来+送出去”的人才策略,让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西安交大一附院不仅选派专家驻点帮扶,还协助县医院聘请4名重点学科名誉主任,通过远程指导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县医院招聘医学毕业生26人,外派10名骨干赴西安、上海等地进修。“以前科室连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器械都凑不齐,现在有了专家带教,还有机会出去进修,我们有了干事的底气!”普外科医生赵虎深有感触地说。
“线上+线下”的培训网络,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技术平台,山阳县人民医院搭建起远程教学体系:帮扶专家每月开展线上学术讲座内容涵盖脊柱微创技术、肿瘤放疗规范等前沿知识;微信工作群里,专家们随时解答临床疑问,300余名医护人员加入“云端学习圈”;医院还组织3次线上联席会议,让县医院科室主任与西安交大一附院专家直接对接,解决学科发展难题。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医护人员3000余人次,县域医生的规范化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管理制度的升级则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山阳县人民医院修订SOP制度255条、诊疗规范1437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绩效和技术水平、患者满意度挂钩,大家钻研业务的劲头更足了。”脑血管病科医生冯伟说。如今,“比技术、钻业务”在县医院蔚然成风,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本土队伍正逐步成长为县域医疗的“主力军”。
便民惠民:从“跑远路”到“家门口”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帮扶团队的共识。通过技术下沉、服务优化,山阳县人民医院不仅让百姓“看得上病”,更让大家“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着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防线。
复杂手术本地化,为百姓省下“真金白银”。过去,山阳县的脊柱手术、肝癌切除等复杂病例需转诊至西安,不仅耽误治疗时机,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费项目等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组团式”帮扶后,这些手术在县医院就能完成。除了降低就医成本,帮扶团队还积极推动惠民项目落地。在杨益民的协调下,西安交大一附院与山阳县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治疗”项目,2024年为12名先心病患儿完成手术,全部费用由专项基金承担。
“孩子手术一分钱没花,现在能跑能跳,真是托了党的福!”患儿家长的感激之情,道出了惠民项目的温度。此外,医疗队每月深入乡镇开展义诊,目前已走过15个行政村,为3000余名群众免费体检、送药,把健康服务送到了大山深处。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则为生命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帮扶团队指导下,山阳县人民医院“二十大中心”全面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实现标准化运行,构建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2024年10月,十里铺镇一名急性心梗患者突发昏迷,村医通过“心电远程传输系统”上传心电图,县医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患者到院后90分钟完成手术,刷新了县域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纪录。
“‘组团式’帮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西安标准’扎根山阳,让‘三甲技术’惠及更多百姓,用医者仁心守护秦岭深处的万家灯火,为乡村振兴筑起坚不可摧的健康屏障。”杨益民说。
如今,第三批帮扶医疗队虽已返程,但帮扶的接力棒已稳稳传递。7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组团式”帮扶人才轮换交接工作座谈会在山阳县人民医院召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人才轮换,更是一场爱心与责任的接力,为山阳县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曾经,“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是困扰山阳县百姓的民生痛点;如今,随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团式”帮扶的深入推进,山阳县人民医院已悄然蝶变:脊柱微创技术领跑全市,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等四级手术落地县域,肿瘤放疗让患者无须远赴省城……在这场跨越百公里的“健康约定”中,西安交大一附院与山阳县人民医院的携手,不仅见证了医疗技术的下沉,更见证了医者初心与民生期盼的同频共振。当越来越多的“首例手术”在县域完成,当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家门口康复,健康中国的蓝图正在秦岭深处的山乡大地绘就出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