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围墙,打开心墙
文章字数:1980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马 姜
7月8日,雨后初晴,柞水县杏坪镇浸润在难得的清爽里。镇政府门前的小公园已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孩童围绕花坛追逐嬉闹;休闲步道如缎带般沿河岸伸展,行人三三两两步履悠然。这座小镇正在晨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谁能想到,一年之前,杏坪镇街道还是户户院墙占道而建,道路狭窄,摊点杂乱无序。杏坪社区党支部书记詹诗意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街道两边的住户仿佛在比赛谁家院墙伸得更远,你砌个花坛占一尺,我搭个棚子挤三分,公共道路被一点点‘啃’得越来越窄。”
人心仿佛也像这条街道,被一道道因私心砌起的墙堵得严严实实。2024年,杏坪镇启动镇区建设,而质疑与抵触扑面而来:“这是我的地,我不可能让!”“拆拆修修,还不是为了捞油水?”……
要想打通道路的梗阻,必先融化人心的坚冰。杏坪镇党委副书记张力介绍,面对阻力,镇政府没有急于动工建设,而是组织社区群众代表到山阳、丹凤等地实地考察改造后的集镇面貌和群众生活状况,让他们亲眼见证昔日的“脏乱差”如何变身“宽敞美”,不少人在参观回来后开始理解并支持集镇改造工作。
可要让群众拆掉院墙,腾出空间改作人行道,谈何容易?院落会、群众会一场接一场,党员干部搬着小板凳,坐进群众家院子,耐心聆听他们的顾虑和心声,细致地为群众解读政策,帮他们算好“长远账”,对于个人地界上院墙花坛被拆带来的损失,合理补偿一分也不会少;对于占用集体土地的群众,则情理交融细心沟通,请乡贤能人穿针引线,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
詹诗意带领社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推倒自家院墙。看着曾经狭窄逼仄的门前角落经过硬化改造后,焕然一新、宽敞开阔,有人开始心动,第一户主动请施工队进场的群众终于出现,紧接着第二户、第三户纷纷效仿……渐渐地,社区群众放下顾虑,纷纷加入了这场焕新家园的行动,杏坪镇集镇建设工作终于打破僵局,干得热火朝天。
曾经被侵占的狭窄街道,如今重新拓宽,恢复了通畅的脉络。当夜幕缓缓降临,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次第点亮,驱散了小镇夜晚多年的昏暗。沿着新铺设的1200米人行步道信步而行,惊喜在每一个转角等待,那些曾经被遗忘、堆满杂物的边角地、零碎地,在巧思匠心的点化下,摇身变成了集镇上精致的口袋公园,人们或在树荫下纳凉闲聊,或坐在无线充电座椅上休憩,广场舞的乐动声与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汇成了一幅烟火气十足的生活画卷。而在地面之下,一场至关重要的改造也已完成,2000米主街区雨污管道的深埋铺设,使得镇区彻底告别了往日污水横流、雨天积涝的窘迫。
杏坪镇街道地处社川河和金井河交汇之处,是柞水通往商州和山阳的交通要道,每天车流量较大,经常出现“有车无处停”的尴尬局面。杏坪镇在集镇改造中新增的4处停车场,为群众与游人带来更多便利。
“以前很多人慕名到我这直销店买牛肉,吐槽我们镇哪有集镇的样子,和一个村子没啥区别,现在客户上门都夸我们镇现在像个小县城。”杏坪街道鲜牛肉直销店负责人徐孔琦告诉记者,他在镇上已扎根经营了5年时间。以前的街道不但狭窄,还没有停车位,尤其是逢年过节,顾客常常因为无法停车而扫兴离去。如今,新修建的停车场车位充足,顾客再也不用担心没地方停车,他的生意也随之水涨船高。
镇区换了新颜,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气的回流。许多外出务工的群众回家过年探亲,看到变得宽敞整洁的街道,心中充满惊喜,返乡创业的热情也随即被点燃,修车铺、小餐馆、百货商店、洗车行……一批批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林立,商铺数量从过去的30多家增至如今的80多家,街道热闹起来,来往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镇上的柞水特产直营店内,负责人范培勇正弯腰整理刚到店的木耳,50多平方米的店铺内,货架上摆满了饱满黝黑的木耳、喷香诱人的豆干和纹理分明的手撕腊肉。“在县城我也有店面,但我是土生土长的杏坪人,心里一直惦记着能在老家开个分店。但以前镇上路又窄又堵,逛街的人也少,只能作罢。”范培勇抬眼望向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浮现笑意,“现在可不一样了,镇子宽敞干净,人气也旺。我这几个店线上线下一起搞,一年稳稳当当能挣100多万呢。”他语气里透着笃定与满足。当家乡的烟火气重新升腾,游子的脚步便有了归处,乡愁也终于落了地。
在柞水特产直营店的旁边,合百丽购物超市杏坪店负责人党苗也深有感触。“以前镇上人少,超市一年能有300万元营业额就算不错了。经过集镇建设改造后,人流量明显增多了,现在年营业额能达到500万元左右,我还雇了20名员工帮忙呢。”党苗笑呵呵地说。
杏坪镇的蝶变密码,是干部与群众一起推倒围墙、打开心墙的努力。那些曾经阻隔人心的围墙,如今已化作畅达的街巷;那些盘踞心头的疑虑,现在也转变成共建家园的热情。“镇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拆拆建建,它要的是人心所向、干群携手,最终让发展的甘霖滋润千家万户。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杏坪镇建设成人人向往的‘幸福镇’。”杏坪镇党委书记阮鹏语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