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皂荚树下的驻村时光
本报记者 宋乔飞
文章字数:1827
    费翔和村民一起种菜

  7月20日,是费翔驻村的第1410天。
  驻村日记扉页上的那句“只有先听懂村民的话,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工作才能干得好”是费翔的驻村工作信条。从驻村“新兵”到村民口中的“自家人”,磨出毛边的日记本里记满了商南县金丝峡镇二郎庙村的晨昏,在那些沾着泥土的故事里,费翔找到了扎根的勇气,也收获了成长。
  从商洛日报社来到二郎庙村驻村的第一天,费翔就在村里熟悉情况。“费书记,尝尝刚摘的杏儿!”一位大娘隔着篱笆塞来黄澄澄的果子,他感觉心里暖暖的。
  回去的路上,村党群服务中心路边苍翠繁茂的百年老皂荚树上,知了正欢快唱着歌。“撸起袖子加油干!”他满怀信心地在日记本里写下这句话。
  可现实很快给费翔泼了一盆冷水。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在刘大娘家,他拿着表格,一板一眼地问:“大娘,您家去年收入多少?家里几口人?有没有人外出务工?”刘大娘皱着眉头,小声嘟囔:“年年都问,村里不是有记录吗?翻翻本子不就晓得了?”说完,转身去灶台边忙活,不再搭理他。费翔一脸尴尬地坐着,村干部王书晶连忙打圆场:“没关系,你初来乍到,以后多跟村民唠唠,熟悉了就好了。”
  驻村一个月后的某天,村干部嵇文君急匆匆地跑来:“费书记,快!孙家和赵家因为地界吵起来了,得赶紧去劝!”费翔来到现场,两家人正吵得不可开交,他不太懂当地方言。只能硬着头皮说:“两位冷静点,有话好好说。”其中一个村民瞪了他一眼:“哪里来的小伙子?站远点,别在这儿管闲事!”费翔僵在原地,脸涨得通红。他张了张嘴,却只能干巴巴地重复:“别吵了……以和为贵……”毫无底气的声音被争吵声淹没。
  太阳西斜,老皂荚树上的知了突然集体聒噪起来,那声音不再是欢歌,而像无数把钝刀在耳膜上反复剐蹭。
  那天晚上,费翔翻开日记本,写道:“空有一腔热情没用,得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才能把工作干好。”第二天傍晚,费翔搬了个小板凳,坐到那棵老皂荚树下。这里是村里的“休闲小站”,每天饭后总聚着三三两两的村民唠家长里短。起初,费翔只能干坐着听,偶尔附和点头。渐渐地,他和村民熟络起来,开始模仿他们的语调,时不时加入唠上两句。一个月后,费翔再入户时,已经能跟刘大娘唠上几句家常。刘大娘笑着说,“哎哟,小翔现在都会说我们的方言话了嘛!”
  费翔从沟通开始,用实际行动一点点走进村民的心里。田地里,他卷起裤腿和村民一起除草种地;庭院中,他跟村民聊收成、话家常;邻里间,谁家婆媳闹矛盾了,他也能用方言劝上两句:“别吵别吵,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嘛!”
  又是一个星期天下午,费翔开车来到二郎庙村。车子在老皂荚树下停稳后,他利落地跳下车,打开后备箱开始往外搬快递包裹。
  “小翔,这周又麻烦你啦!”村干部金桂珍帮着把包裹一个个摆在事先准备好的长条桌上。“麻烦啥哩,顺路的事儿。”费翔微笑答道,顺手把汪大爷的快递单独放在一旁,“这是汪大爷的降压药,得赶紧给他。”“快来老皂荚树下领快递喽!”金桂珍在便民群里发消息通知村民。不一会儿,村民三三两两赶来。张婶人还没到,声音先传了过来:“小翔,我家孙子的奶粉到了没有啊?”“拿回来了,您瞧,在这儿呢!”费翔笑着从包裹堆里精准地找出装奶粉的纸箱。
  3年多的时光里,从镇上快递点到二郎庙村的老皂荚树大约15公里的山路,费翔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趟。后备箱里的快递,也从最初的零星几个,到现在每次都塞得满满当当。
  驻村不久,有次外出时,费翔在便民群里发了条消息“要从镇上捎快递的在群里吱一声”。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承诺,让他成了二郎庙村最受欢迎的“快递小哥”。
  想起去年冬夜那次开车行路,费翔至今心里仍打鼓。半夜他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村民张淑珍带着哭腔:“小翔书记,我爸突然心口疼得厉害,这大半夜的可咋办啊?”他迅速从被窝里爬起来,套上棉袄就往外冲。夜晚视线不好,又是开车走山路。费翔握方向盘的手沁出了汗。后座老人痛苦的喘息声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叔,再坚持会儿,马上就到医院了!”他稳住心神安慰老人。到医院后,他背着老人一路小跑进急诊室,又帮忙挂号、取药。等老人病情稳定,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
  驻村期间,费翔教刘大娘下载手机软件,帮汪大哥大学毕业的女儿联系找工作,给留守儿童欣欣辅导家庭作业……
  1410天里,费翔终于懂得:驻村不一定是“干大事”,而是把自己活成“村里的人”——会说方言,记得谁家有难处,知道张婶家孙子喝哪个牌子的奶粉、汪大爷该买降压药了。
  村头的老皂荚树,见证了费翔的驻村时光。大暑时节,老皂荚树上的蝉鸣再次响起,不再是聒噪,而是二郎庙村与费翔之间,最踏实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