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宁商情长
文章字数:1659
本报记者贾书章 肖云 王孝竹
手术台上,无影灯下,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组团式帮扶丹凤医疗队队员吴晖手持腹腔镜器械沉稳操作,身旁的本地医生屏息凝神——这已是团队协作完成的第10例高龄患者复杂手术。“从不敢做到独立做,南京专家把技术种在了丹凤。”7月22日,丹凤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牛凯深有感触地说。
2024年6月,由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市雨花医院选派的章文豪、王勇、吴晖、周奕戈、秦厚兵、龚有山6位专家跨越千里进驻丹凤。短短一年间,这支涵盖重症医学、超声介入、普外胸外、康复医学、儿科、精神心理的“全科战队”,以“输血造血并举”的硬核帮扶,为秦岭腹地的丹凤县域医疗事业注入澎湃动能。
技术破冰:填补空白筑高地
“患者90岁高龄合并心衰,手术风险极高,但若不手术将面临肠坏死!”吴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完成全县首例九旬老人“小肠切除+疝修补术”,目前已主刀高龄手术10多例。在他推动下,丹凤县医院普外科实现三大突破:首例心脏起搏器患者疝手术、首例腹腔镜肝切除、首例B超引导肝活检,三四级手术占比跃升至42.38%。
儿科诊室里,秦厚兵深夜接诊喘息发作的患儿。他主导开设商洛市首个儿科24小时门急诊及喘息专科门诊,引进儿童支气管镜技术成功救治3例重症肺炎患儿。“以前孩子高烧抽搐只能往市里送,现在县里就能救命!”患儿家长握着锦旗哽咽。2025年,该科室获评“患者满意科室”。
超声科主任王勇更将“微创介入”技术带到深山: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肝脏肿瘤切割活检、胆囊置管引流……8项县域首例技术让百余名患者免于开刀之苦。“用超声探头代替手术刀,是基层医疗的破局之道。”王勇指着自制的训练模型说。
机制创新:造血赋能树标杆
“康复不是按摩,而是科学重建功能!”周奕戈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中医体重管理、神经康复等5项新技术,疑难病例讨论20多次。他推行的“理论+实操”带教模式覆盖500多人次,助力康复医学科斩获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如今,花瓶子镇63岁卧床患者经28天治疗独立行走的故事,已成当地美谈。
精神科主任龚有山则在山城播撒“心”希望:开设医学心理门诊引入认知行为疗法,接诊2100人次,其中半数为青少年;在中学设立工作室,为5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让心理问题不再被污名化,是健康乡村的重要一环。”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而在院长章文豪的办公室里,一张张医院发展规划图催人奋进。在“强班子、保稳定、调结构、促增长”的十二字方针下,团队修订82项制度,新设学科办与医管办。推动“五大中心”全部通过验收,胸痛中心更获国家基层版认证。同时,章文豪积极推行“科主任南京轮训制”,26名骨干赴宁学习现代医院管理经验。
“医校企”融合模式也成为新亮点:与职教中心共建护理实习基地,提供岗位110个;联合新雨丹中药材公司解决中药汤剂代煎问题;创新“师带徒”机制,27名本地医生拜师南京专家。康复科技师李涛直言:“周奕戈老师把东部康复理念倾囊相授,现在我们已能独立管床!”
医路同行:书写“宁商一家亲”
南京医疗专家帮扶团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展巡诊40余次、覆盖8000余人,足迹遍及丹凤县12个镇(街道)。在竹林关镇大桑园村,专家们背着药箱攀山入户建立健康台账;在该镇孤山坪村,南京医疗团队现场为山区群众做慢病筛查,提供上门诊治服务。特别是通过苏陕协作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让镇卫生院云诊车连通三甲医院资源。
“以前看病翻3座山,现在家门口就有南京专家!山里人看病再也不熬煎了!”庾岭镇窑沟村村民刘伟竖起了大拇指。
当健康管理中心升级为“一站式”体检站台,当慢病管理网络覆盖全县,数据见证蜕变:门急诊量增22.78%,药占比降31.52%,患者住院日缩短11.46%。“用南京经验解丹凤难题,让优质医疗沉到最后一公里。”章文豪用遒劲有力的笔迹在述职报告中写道。
从秦淮河畔到丹江之滨,南京第三批医疗帮扶团队以“技术落地、人才扎根、机制创新”三驾马车,托起丹凤县域医疗“蝶变之路”。他们用无影灯照亮手术台,用听诊器倾听山乡脉搏,更用真情真心书写“宁商一家亲”的动人篇章。这份跨越山海的医者仁心,正如凤冠山上的朝阳,持续温暖着秦岭南麓的每个角落。
手术台上,无影灯下,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组团式帮扶丹凤医疗队队员吴晖手持腹腔镜器械沉稳操作,身旁的本地医生屏息凝神——这已是团队协作完成的第10例高龄患者复杂手术。“从不敢做到独立做,南京专家把技术种在了丹凤。”7月22日,丹凤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牛凯深有感触地说。
2024年6月,由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市雨花医院选派的章文豪、王勇、吴晖、周奕戈、秦厚兵、龚有山6位专家跨越千里进驻丹凤。短短一年间,这支涵盖重症医学、超声介入、普外胸外、康复医学、儿科、精神心理的“全科战队”,以“输血造血并举”的硬核帮扶,为秦岭腹地的丹凤县域医疗事业注入澎湃动能。
技术破冰:填补空白筑高地
“患者90岁高龄合并心衰,手术风险极高,但若不手术将面临肠坏死!”吴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完成全县首例九旬老人“小肠切除+疝修补术”,目前已主刀高龄手术10多例。在他推动下,丹凤县医院普外科实现三大突破:首例心脏起搏器患者疝手术、首例腹腔镜肝切除、首例B超引导肝活检,三四级手术占比跃升至42.38%。
儿科诊室里,秦厚兵深夜接诊喘息发作的患儿。他主导开设商洛市首个儿科24小时门急诊及喘息专科门诊,引进儿童支气管镜技术成功救治3例重症肺炎患儿。“以前孩子高烧抽搐只能往市里送,现在县里就能救命!”患儿家长握着锦旗哽咽。2025年,该科室获评“患者满意科室”。
超声科主任王勇更将“微创介入”技术带到深山: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肝脏肿瘤切割活检、胆囊置管引流……8项县域首例技术让百余名患者免于开刀之苦。“用超声探头代替手术刀,是基层医疗的破局之道。”王勇指着自制的训练模型说。
机制创新:造血赋能树标杆
“康复不是按摩,而是科学重建功能!”周奕戈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中医体重管理、神经康复等5项新技术,疑难病例讨论20多次。他推行的“理论+实操”带教模式覆盖500多人次,助力康复医学科斩获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如今,花瓶子镇63岁卧床患者经28天治疗独立行走的故事,已成当地美谈。
精神科主任龚有山则在山城播撒“心”希望:开设医学心理门诊引入认知行为疗法,接诊2100人次,其中半数为青少年;在中学设立工作室,为5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让心理问题不再被污名化,是健康乡村的重要一环。”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而在院长章文豪的办公室里,一张张医院发展规划图催人奋进。在“强班子、保稳定、调结构、促增长”的十二字方针下,团队修订82项制度,新设学科办与医管办。推动“五大中心”全部通过验收,胸痛中心更获国家基层版认证。同时,章文豪积极推行“科主任南京轮训制”,26名骨干赴宁学习现代医院管理经验。
“医校企”融合模式也成为新亮点:与职教中心共建护理实习基地,提供岗位110个;联合新雨丹中药材公司解决中药汤剂代煎问题;创新“师带徒”机制,27名本地医生拜师南京专家。康复科技师李涛直言:“周奕戈老师把东部康复理念倾囊相授,现在我们已能独立管床!”
医路同行:书写“宁商一家亲”
南京医疗专家帮扶团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展巡诊40余次、覆盖8000余人,足迹遍及丹凤县12个镇(街道)。在竹林关镇大桑园村,专家们背着药箱攀山入户建立健康台账;在该镇孤山坪村,南京医疗团队现场为山区群众做慢病筛查,提供上门诊治服务。特别是通过苏陕协作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让镇卫生院云诊车连通三甲医院资源。
“以前看病翻3座山,现在家门口就有南京专家!山里人看病再也不熬煎了!”庾岭镇窑沟村村民刘伟竖起了大拇指。
当健康管理中心升级为“一站式”体检站台,当慢病管理网络覆盖全县,数据见证蜕变:门急诊量增22.78%,药占比降31.52%,患者住院日缩短11.46%。“用南京经验解丹凤难题,让优质医疗沉到最后一公里。”章文豪用遒劲有力的笔迹在述职报告中写道。
从秦淮河畔到丹江之滨,南京第三批医疗帮扶团队以“技术落地、人才扎根、机制创新”三驾马车,托起丹凤县域医疗“蝶变之路”。他们用无影灯照亮手术台,用听诊器倾听山乡脉搏,更用真情真心书写“宁商一家亲”的动人篇章。这份跨越山海的医者仁心,正如凤冠山上的朝阳,持续温暖着秦岭南麓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