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镇胡辣汤
文章字数:1606
我家北门街角,有个“河南逍遥镇胡辣汤”,招牌已显旧色。店主是一对河南夫妻,带着老父亲和上学的孩子,一家五口在此扎根。这家店,是我高三每天清晨的“加油站”。
那时,家刚搬来,店就在小区门口。每早冲刺县中北校区的路上,顺手带走早餐是我的日常。油条、豆浆、水煎包、酱香饼、小笼包……热气腾腾,一应俱全。我最常点的是小笼包,四块钱一笼,七个香喷喷的肉包子,主打一个好吃不贵。更妙的是那份“高效”:人未到柜台,包子已打包递出;钱一付,袋子一提,转身就走,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绝不耽误“冲锋”的宝贵分秒。这份高三学子才懂的利索与默契,是那段紧张岁月里难得的顺畅感。
高中毕业后,时间富裕些。睡懒觉到十点,正是早餐太晚、午餐太早的尴尬时段,我便踱去逍遥镇,喝碗胡辣汤垫垫肚子,这便有了与老板细聊的契机。他三十出头,利落精神,老板娘也大方爽朗。老板和我几乎无话不谈,从他艰苦的创业经历,到我的学业建议,再到他的人生经验,对我坦诚相待,毫无保留。
高考分数刚出,我正为填志愿发愁。老板得知我毕业,先道了恭喜,随即正色道:“兄弟,专业重要,千万别学会计!”我追问缘由。他说起他侄女,211大学会计毕业,却因没关系门路,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刚毕业的小白,谁敢让你做账?听哥的,别碰这个。”他语气诚恳。我虽不完全理解,却郑重记下了这忠告。后来刚上大学时,我也确实避开了会计专业。
他总称我“兄弟”,我也习惯叫他“哥”。熟络后,他常递烟过来,“男子汉嘛,烟酒总得沾一样。”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了。
一天清晨,我打算回老家看望爷爷,照例去店里吃早餐,吃完顺便给爷爷带些。门口摆着油炸类吃食和酱饼,由老板娘照看。
“姐,来五块钱酱香饼,一杯豆浆带走。”
老板娘回答道:“五块钱你能吃得完吗?”
“想着给我爷爷多带些。”
话音未落,正在里屋忙碌的“哥”闻声出来,二话不说,抄起夹子就把案板上所有的酱香饼往袋里装。饼多得快溢出来,一个袋子不够,又塞进第二个。我顿时懵住,那句“要不了这么多”还未说出口,两个鼓鼓囊囊的袋子和豆浆已塞到我手里了。“要啥钱,不要钱的!”老板大手一挥,不容我推让。老板娘还在一旁问:“够不?还要点啥不?”“够了够了,这么多了都。”我连声道谢,钱终究也和酱饼一样没能递出去。那份免费的早餐,连同那份朴实的善意,让我心头暖了一路。
从第一次踏入这家店,到离家读大学,逍遥镇陪伴了我七年时光。大学期间,我格外想念那碗胡辣汤的味道。
大学毕业后的一天,我又走到了北门。店铺还在!旧招牌,老位置,熟悉的陈设,这些是没有变的,变的是生意更红火了。高中时,周末九点多已显冷清,此刻却人声鼎沸,里外都挤满了食客和等待打包的顾客。店里帮手也多了好几个,招的有像刚毕业的高中生。
刚进门,老板靠在柜台歇息,目光扫到我后略一迟疑,随即绽开笑容:“回来啦?”
“回来了哥!好久不见!”我应道。
“兄弟,好久不见!”他声音洪亮依旧。恰有客人要油条,他笑着拍拍我肩,转身麻利地忙去了。我心中诧异又温暖:五年未见,形貌早已大变样,他竟还能认出我?
吃完早餐,结账出门。他抽空又问:“啥时候回来的?今年大几啦?”
“前几天回的,”我笑答,“已经毕业了。”
“哦?”他微愣,随即关切道,“那现在上班了没?”
“上着呢哥。”
“那就好!那就好!上班了好!”他连连点头,笑容里是发自肺腑的欣慰。我暗自庆幸他没细问——若知我终究还是转专业学了会计,怕是要激动得跺脚吧!寒暄了两句,我便告辞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碗胡辣汤的暖意仍在腹中。老板的质朴、敦厚、真诚,甚至那点带着江湖气的幽默,历经时光,丝毫未变。更让我欣喜的是小店顽强又旺盛的生命力。虽知它生意好是情理之中,但当目睹这个熟悉的地方,这份喧闹与安稳,让人心头踏实又欢喜。
市井烟火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尽是平凡人的营生与际遇。五年阔别,店铺未迁,人情未改,味道依旧。岁月悄然流走,而有些角落里的温暖,竟能如此顽固地留存下来。
是的,幸好,这家店还在。
那时,家刚搬来,店就在小区门口。每早冲刺县中北校区的路上,顺手带走早餐是我的日常。油条、豆浆、水煎包、酱香饼、小笼包……热气腾腾,一应俱全。我最常点的是小笼包,四块钱一笼,七个香喷喷的肉包子,主打一个好吃不贵。更妙的是那份“高效”:人未到柜台,包子已打包递出;钱一付,袋子一提,转身就走,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绝不耽误“冲锋”的宝贵分秒。这份高三学子才懂的利索与默契,是那段紧张岁月里难得的顺畅感。
高中毕业后,时间富裕些。睡懒觉到十点,正是早餐太晚、午餐太早的尴尬时段,我便踱去逍遥镇,喝碗胡辣汤垫垫肚子,这便有了与老板细聊的契机。他三十出头,利落精神,老板娘也大方爽朗。老板和我几乎无话不谈,从他艰苦的创业经历,到我的学业建议,再到他的人生经验,对我坦诚相待,毫无保留。
高考分数刚出,我正为填志愿发愁。老板得知我毕业,先道了恭喜,随即正色道:“兄弟,专业重要,千万别学会计!”我追问缘由。他说起他侄女,211大学会计毕业,却因没关系门路,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刚毕业的小白,谁敢让你做账?听哥的,别碰这个。”他语气诚恳。我虽不完全理解,却郑重记下了这忠告。后来刚上大学时,我也确实避开了会计专业。
他总称我“兄弟”,我也习惯叫他“哥”。熟络后,他常递烟过来,“男子汉嘛,烟酒总得沾一样。”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了。
一天清晨,我打算回老家看望爷爷,照例去店里吃早餐,吃完顺便给爷爷带些。门口摆着油炸类吃食和酱饼,由老板娘照看。
“姐,来五块钱酱香饼,一杯豆浆带走。”
老板娘回答道:“五块钱你能吃得完吗?”
“想着给我爷爷多带些。”
话音未落,正在里屋忙碌的“哥”闻声出来,二话不说,抄起夹子就把案板上所有的酱香饼往袋里装。饼多得快溢出来,一个袋子不够,又塞进第二个。我顿时懵住,那句“要不了这么多”还未说出口,两个鼓鼓囊囊的袋子和豆浆已塞到我手里了。“要啥钱,不要钱的!”老板大手一挥,不容我推让。老板娘还在一旁问:“够不?还要点啥不?”“够了够了,这么多了都。”我连声道谢,钱终究也和酱饼一样没能递出去。那份免费的早餐,连同那份朴实的善意,让我心头暖了一路。
从第一次踏入这家店,到离家读大学,逍遥镇陪伴了我七年时光。大学期间,我格外想念那碗胡辣汤的味道。
大学毕业后的一天,我又走到了北门。店铺还在!旧招牌,老位置,熟悉的陈设,这些是没有变的,变的是生意更红火了。高中时,周末九点多已显冷清,此刻却人声鼎沸,里外都挤满了食客和等待打包的顾客。店里帮手也多了好几个,招的有像刚毕业的高中生。
刚进门,老板靠在柜台歇息,目光扫到我后略一迟疑,随即绽开笑容:“回来啦?”
“回来了哥!好久不见!”我应道。
“兄弟,好久不见!”他声音洪亮依旧。恰有客人要油条,他笑着拍拍我肩,转身麻利地忙去了。我心中诧异又温暖:五年未见,形貌早已大变样,他竟还能认出我?
吃完早餐,结账出门。他抽空又问:“啥时候回来的?今年大几啦?”
“前几天回的,”我笑答,“已经毕业了。”
“哦?”他微愣,随即关切道,“那现在上班了没?”
“上着呢哥。”
“那就好!那就好!上班了好!”他连连点头,笑容里是发自肺腑的欣慰。我暗自庆幸他没细问——若知我终究还是转专业学了会计,怕是要激动得跺脚吧!寒暄了两句,我便告辞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碗胡辣汤的暖意仍在腹中。老板的质朴、敦厚、真诚,甚至那点带着江湖气的幽默,历经时光,丝毫未变。更让我欣喜的是小店顽强又旺盛的生命力。虽知它生意好是情理之中,但当目睹这个熟悉的地方,这份喧闹与安稳,让人心头踏实又欢喜。
市井烟火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尽是平凡人的营生与际遇。五年阔别,店铺未迁,人情未改,味道依旧。岁月悄然流走,而有些角落里的温暖,竟能如此顽固地留存下来。
是的,幸好,这家店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