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创新发展强劲动能
文章字数:4931
本报记者 李小龙 杨 萌 王江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4年,商洛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增长46%,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家;新增瞪羚(潜在瞪羚)企业6家,增长100%,全市瞪羚企业发展到13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43家,增长44%;登记技术合同311项、成交额5.78亿元,增长33%;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9个;新获授权专利681件……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商洛着力培壮企业创新主体的丰硕成果,也是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生动画卷。
改革破题 重塑机制优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
面对市域创新资源有限、企业创新能力偏弱的局面,我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因地制宜深化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县区科技管理体制,将县区科技管理职能统一划转至经济贸易(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的统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体制机制上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科技践行“四个面向”特别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导向更加鲜明。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原商洛市西部创新港联络中心基础上成立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并核定了编制,明确了职能职责。在县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基础上,成立8个秦创原县区创新促进中心,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搭建县区部门之间资源统筹、协作配合的桥梁,推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向县区延伸,形成省、市、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协同联动的秦创原建设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政府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为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我市聚力打好创新开放提力赋能攻坚战,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成立专班、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定期调度,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成效为重点,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引育,一体推进创新提效、开放提级、产业提质。
政策加持 厚培生根沃土
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走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新春伊始,记者来到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鸸鹋养殖基地,龙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给鸸鹋喂食,鸸鹋阵阵低沉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以鸸鹋等特禽养殖为依托,集养殖、新产品研发、深加工于一体的实业公司。
通过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龙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特禽生物科技发展中心,拥有特禽养殖相关专利技术10余项,生产的鹋喵牌鸸鹋油,在2024年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星创天地及众创空间,科技部门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攻克鸸鹋油提取加工、特禽宠物食品加工等技术难关,目前正在申请科技投融资,积极扩大产业规模,争取认定瞪羚企业。”公司负责人陈圣禅信心满满地说。
我市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创新政策,制定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归集指引》,指导企业规范填报研发费用。印发了《商洛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融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2024年全市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项目获得银行贷款授信31.83亿元,贷款余额17.74亿元。
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是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效率的关键手段。针对创新要素分散、衔接联动不够的问题,我市扎实开展科技“双进”行动,深度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精准链接西安高校、科研院所优质创新资源供给,以动员组织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为主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商转化。
“公司首次承担‘省级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标志着我市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陕西迈思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重激动地说,“在DSP的数字电源控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于GAN功率器件的高密度数字电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
陕西迈思普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佼佼者,近年来在科技计划项目的助力下,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公司以自身为“链主”,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先后引进了涵盖多个子项目的电源适配器产品链项目,实现了从DC线材、模具制作、线路板生产到组装全产业链的整合。这种产业链的整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测试飞行、产品组装、研发试制……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制造产业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座充满科技感的产业园拥有多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除航电系统外,其他无人机所需零部件均可自主设计生产。该产业园可年生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2500架。
“公司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能力和算力平台,已建成地面指挥、飞行控制等‘四个中心’,并组建了专业的无人机飞行编队,参与了多个综合应用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徐祥勇介绍。
申报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科技计划项目,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2024年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在产创融合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为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我市制定《商洛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计划》,按照每年不低于30%的增幅,梯次确定年度培育目标。立足秦创原“由势转能”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商洛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分类培育“四大行动”,即: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高能级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有力有效发展瞪羚企业,实现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服务赋能 浇灌生长活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引导和鼓励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分别进入传统上由对方主导的领域和环节,彻底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这一株长得不错,新品种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正茁壮成长。”在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专家雷玉山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欣慰地说。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引进了瑞玉、璞玉、甜玉、翠香等新优品种,开展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制定了《丹江流域猕猴桃栽培技术规范》,先后为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新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谈到猕猴桃,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昆鹏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将坚持‘科技兴农、产业强农’理念,积极投身国家秦岭猕猴桃产业集群和陕西省猕猴桃重点产业链建设,立足丹江流域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争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许昆鹏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与中博公司、陕西供销、三八特医等企业开展研发攻关,自主培育黑木耳、金木耳、玉木耳等新优特品种7个,成功研发木耳啤酒、菌草茶、益生菌、木耳肽等精深加工产品22类99种,木耳汤系列产品荣获全国旅游商品银奖。”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峻志介绍道。
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是柞水“小木耳、大产业”的策源地、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样板工程。如今,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在木耳产业全链条发展上成绩斐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培育壮大木耳产业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研发精深产品22类99种,年产值3.3亿元,全年发展木耳1.63亿袋,鲜品产量8.6万吨……”提及木耳产业,柞水县木耳协会秘书长李颐源滔滔不绝。
借助西商融合协同发展的强劲东风,我市97家企业先后与西安交大、西农等20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盛大实业与陕科大共建干果类水果(核桃)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获国家发改委立项,盘龙药业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医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成功获批,填补了我市省级中试基地空白。同时,秦创原商洛企业融通创新高能级科创孵化器、秦创原山阳电子信息高能级科创孵化器获批,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的科创服务链条初具雏形。
人才支撑 萃就生花精华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我市不断优化配置整合科技资源,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公司以科技进步为引擎,深耕产品品质和产业链条,先后突破了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利用石英砂岩加工高纯石英砂、电子级硅微粉、太阳能硅材料等6项工艺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项,另有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申报已受理。”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飞鹏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少数掌握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的企业,在科技部门的帮助下,组建30人的科研团队,成立硅产业研发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湖北黄冈师院、商洛学院等院校结为长期的科研合作伙伴,专注硅石矿产业链的延伸,持续开展石英砂提纯技术研究,让一块块普通的石英石历经千淘万漉后“贵如金”。
这只是我市企业用好科技专家人才,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我市利用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推广“校招共用”“以才引才”等模式,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高精尖缺人才,持续扩大提升“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经理人、“新双创”队伍“三支队伍”的规模和实力,以优质的人才资源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合曼万家食客”牌甘栗、果蔬脆片、坚果三大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陕西农业机械研究所共建“陕西省特色坚果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陕西农产品技术研究院合建“秦岭板栗深加工产品研发中心”,同时引进专家、技术员10余人,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及加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没有人才、没有技术,企业想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年专门拿出30万元资金来保障专家人才开展技术研发。”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讯介绍,“目前已开发板栗等新产品15种40个规格。”
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咨询、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不断激发科技人才支持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特别是为了做好科技人才工作,编制印发《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工作导则(试行)》,积极对接省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来商发展,引导优质创新资源、人才向县域集聚。制定出台《科技副总选聘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推广“校招企用”引才用才模式,获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2支。拓展组团式帮扶“师带徒”方法路径,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658人,累计开展技术服务1508场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产业大户40200人次,辐射带动农民群众47670人。
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打好创新开放提力赋能攻坚战为抓手,多措并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如期建成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商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4年,商洛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增长46%,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家;新增瞪羚(潜在瞪羚)企业6家,增长100%,全市瞪羚企业发展到13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43家,增长44%;登记技术合同311项、成交额5.78亿元,增长33%;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9个;新获授权专利681件……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商洛着力培壮企业创新主体的丰硕成果,也是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生动画卷。
改革破题 重塑机制优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
面对市域创新资源有限、企业创新能力偏弱的局面,我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因地制宜深化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县区科技管理体制,将县区科技管理职能统一划转至经济贸易(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的统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体制机制上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科技践行“四个面向”特别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导向更加鲜明。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原商洛市西部创新港联络中心基础上成立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并核定了编制,明确了职能职责。在县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基础上,成立8个秦创原县区创新促进中心,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搭建县区部门之间资源统筹、协作配合的桥梁,推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向县区延伸,形成省、市、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协同联动的秦创原建设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政府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为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我市聚力打好创新开放提力赋能攻坚战,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成立专班、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定期调度,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成效为重点,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引育,一体推进创新提效、开放提级、产业提质。
政策加持 厚培生根沃土
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走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新春伊始,记者来到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鸸鹋养殖基地,龙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给鸸鹋喂食,鸸鹋阵阵低沉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以鸸鹋等特禽养殖为依托,集养殖、新产品研发、深加工于一体的实业公司。
通过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龙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特禽生物科技发展中心,拥有特禽养殖相关专利技术10余项,生产的鹋喵牌鸸鹋油,在2024年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星创天地及众创空间,科技部门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攻克鸸鹋油提取加工、特禽宠物食品加工等技术难关,目前正在申请科技投融资,积极扩大产业规模,争取认定瞪羚企业。”公司负责人陈圣禅信心满满地说。
我市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创新政策,制定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归集指引》,指导企业规范填报研发费用。印发了《商洛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融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2024年全市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项目获得银行贷款授信31.83亿元,贷款余额17.74亿元。
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是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效率的关键手段。针对创新要素分散、衔接联动不够的问题,我市扎实开展科技“双进”行动,深度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精准链接西安高校、科研院所优质创新资源供给,以动员组织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为主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商转化。
“公司首次承担‘省级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标志着我市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陕西迈思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重激动地说,“在DSP的数字电源控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于GAN功率器件的高密度数字电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
陕西迈思普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佼佼者,近年来在科技计划项目的助力下,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公司以自身为“链主”,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先后引进了涵盖多个子项目的电源适配器产品链项目,实现了从DC线材、模具制作、线路板生产到组装全产业链的整合。这种产业链的整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测试飞行、产品组装、研发试制……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制造产业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座充满科技感的产业园拥有多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除航电系统外,其他无人机所需零部件均可自主设计生产。该产业园可年生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2500架。
“公司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能力和算力平台,已建成地面指挥、飞行控制等‘四个中心’,并组建了专业的无人机飞行编队,参与了多个综合应用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徐祥勇介绍。
申报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科技计划项目,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2024年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在产创融合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为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我市制定《商洛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计划》,按照每年不低于30%的增幅,梯次确定年度培育目标。立足秦创原“由势转能”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商洛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分类培育“四大行动”,即: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高能级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有力有效发展瞪羚企业,实现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服务赋能 浇灌生长活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引导和鼓励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分别进入传统上由对方主导的领域和环节,彻底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这一株长得不错,新品种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正茁壮成长。”在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专家雷玉山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欣慰地说。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引进了瑞玉、璞玉、甜玉、翠香等新优品种,开展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制定了《丹江流域猕猴桃栽培技术规范》,先后为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新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谈到猕猴桃,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昆鹏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将坚持‘科技兴农、产业强农’理念,积极投身国家秦岭猕猴桃产业集群和陕西省猕猴桃重点产业链建设,立足丹江流域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争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许昆鹏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与中博公司、陕西供销、三八特医等企业开展研发攻关,自主培育黑木耳、金木耳、玉木耳等新优特品种7个,成功研发木耳啤酒、菌草茶、益生菌、木耳肽等精深加工产品22类99种,木耳汤系列产品荣获全国旅游商品银奖。”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峻志介绍道。
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是柞水“小木耳、大产业”的策源地、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样板工程。如今,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在木耳产业全链条发展上成绩斐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培育壮大木耳产业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研发精深产品22类99种,年产值3.3亿元,全年发展木耳1.63亿袋,鲜品产量8.6万吨……”提及木耳产业,柞水县木耳协会秘书长李颐源滔滔不绝。
借助西商融合协同发展的强劲东风,我市97家企业先后与西安交大、西农等20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盛大实业与陕科大共建干果类水果(核桃)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获国家发改委立项,盘龙药业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医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成功获批,填补了我市省级中试基地空白。同时,秦创原商洛企业融通创新高能级科创孵化器、秦创原山阳电子信息高能级科创孵化器获批,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的科创服务链条初具雏形。
人才支撑 萃就生花精华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我市不断优化配置整合科技资源,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公司以科技进步为引擎,深耕产品品质和产业链条,先后突破了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利用石英砂岩加工高纯石英砂、电子级硅微粉、太阳能硅材料等6项工艺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项,另有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申报已受理。”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飞鹏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少数掌握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的企业,在科技部门的帮助下,组建30人的科研团队,成立硅产业研发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湖北黄冈师院、商洛学院等院校结为长期的科研合作伙伴,专注硅石矿产业链的延伸,持续开展石英砂提纯技术研究,让一块块普通的石英石历经千淘万漉后“贵如金”。
这只是我市企业用好科技专家人才,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我市利用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推广“校招共用”“以才引才”等模式,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高精尖缺人才,持续扩大提升“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经理人、“新双创”队伍“三支队伍”的规模和实力,以优质的人才资源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合曼万家食客”牌甘栗、果蔬脆片、坚果三大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陕西农业机械研究所共建“陕西省特色坚果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陕西农产品技术研究院合建“秦岭板栗深加工产品研发中心”,同时引进专家、技术员10余人,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及加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没有人才、没有技术,企业想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年专门拿出30万元资金来保障专家人才开展技术研发。”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讯介绍,“目前已开发板栗等新产品15种40个规格。”
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咨询、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不断激发科技人才支持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特别是为了做好科技人才工作,编制印发《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工作导则(试行)》,积极对接省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来商发展,引导优质创新资源、人才向县域集聚。制定出台《科技副总选聘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推广“校招企用”引才用才模式,获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2支。拓展组团式帮扶“师带徒”方法路径,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658人,累计开展技术服务1508场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产业大户40200人次,辐射带动农民群众47670人。
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打好创新开放提力赋能攻坚战为抓手,多措并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如期建成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商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