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双巧手扎花灯 传承非遗过大年
本报通讯员 齐 苗
文章字数:775

  1月22日,北方小年。山阳县中村镇中村街社区居委会院子里热闹非凡,社区耍灯非遗传承人杨海军等人手拿竹篾,专注而又耐心地给几个年轻人讲授制作花灯骨架的技巧要领,老中青三代人围坐在一起,争分夺秒为正月里的耍灯展演赶制花灯,为营造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做准备。
  “做花灯要把动物做活、花草做真、器物做像,材料主要以竹子为主,破成竹篾编制龙骨,最后再装饰和绘制各式图案。”杨海军手拿一个个造型独特、颜色鲜艳的花灯边介绍边说。
  “看着村里大人们年年耍灯,特别热闹,放假回来跟着老人学扎花灯,很有意思,一下子年味又回来了。”今年16岁的张宇尧说。
  花灯好看,但是制作过程却不容易。一对花灯从制作到完工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社区的老一辈人几乎都会扎花灯,杨平典就是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之一,从几根竹条、一碗浆糊、几张彩纸到一根画笔都饱含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平日里就有意识地搜集各类素材和灵感来源,在制作过程中精雕细琢,为了把花灯做得更精致常常熬夜到很晚,有时候几个花灯艺人一块商量切磋,花灯做成的那一瞬间他感到特别满足。现在一有闲工夫,杨平典就盼着年轻人能继承这门手艺,只要他们有兴趣学,他就会尽心教。
  “你看这个花灯上的人物,要画的传神,用笔要流畅。”杨平典说。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杨璐凡在一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虽然在学校里学美术,但有机会能把专业和兴趣结合一起更是让她如鱼得水,一个个“八仙”人物在她笔下画得栩栩如生,为花灯制作的最后一步增添了不少色彩。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村镇将围绕打造“省级文化名镇、国家非遗示范镇”为目标,筹建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潜心研发文创产品,加强传承人技能培训,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激励和扶持力度,通过老艺人“传帮带、老带青”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在继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非遗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