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齐海英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 王江波 党率航 张 矛
文章字数:1434
  冬日的清晨,第一缕霞光透过薄薄的云层,从东方缓缓滑将下来,青青的麦田被晕染成绚丽的金色,随后欢快地跳到窗边,将人们从睡梦中唤醒。
  地处中沙河边的洛南县古城镇特色美食街区,商铺林立,一抹抹“中国红”把街道装扮得异常美丽。
  正值大寒节气,天气甚是清冷,赶集的人还没有来到,店家们就已经早早地忙活起来。位于十字口西南角的一个小店里,齐海英和他的妻子将店铺里里外外仔细打扫了一遍。门口的一口大锅里,新鲜的卤肉还冒着热气,香味从街头一路飘散到街尾,令路过的行人脚步慢了下来。
  “海英,给我来两个馍!”一名前来赶集的客人刚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走到齐海英摊位前。
  “稍等,马上好!”剁肉、拍蒜、切椒、淋汁、装袋……一套流程下来,两个热腾腾的肉夹馍就递到客人面前。“天冷,馍凉得快,要趁热吃。”客人临走时,齐海英还不忘叮嘱两句。
  冬天的集市,清晨客人还不是很多,趁着这个档口,齐海英坐下和记者聊起来。
  闲聊中,记者了解到,肉夹馍的灵魂就是卤肉。“肉一定要选新鲜的前腿肉,通过老汤卤汁熬制,色泽鲜艳,肥而不腻,回味悠长。”说到卤肉,齐海英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介绍着。
  齐海英祖祖辈辈都是靠卖新鲜猪肉为生,到了自己,也没有改变。“猪肉价格稳定的话还好,如果价格起伏很大,可能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齐海英回忆着前些年跟父亲一起卖猪肉的经历时说道。
  “虽然自己是农村娃,没上过多少学,但是想着如果光靠卖猪肉为生,肯定挣不了多少钱。”提起创业的起因,齐海英目光落在了门口的大锅上,若有所思地说道,“父亲有几十年的卤肉手艺,陕西人也爱吃馍,如果做肉夹馍的话,生意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那段日子里,他一直琢磨着做肉夹馍的事情。
  怎么定价?馍从哪来?销量咋样?“心想千百遍,不如实干一遍。”齐海英想着。2009年中秋节,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肉夹馍创业之路。
  “第一次卖肉夹馍,生意还不错,平均一天收入两三千元呢!”齐海英笑着说道,脸上满是自豪。
  随着第一次卖肉夹馍的成功,齐海英心里的底气更足了。之后几年,齐海英除了继续卖鲜猪肉外,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肉夹馍上来。
  “海英家的肉夹馍肉好,馍大,价格公道,人也厚道。十几年了,从来没有涨过价。”赵利民专程从丹凤赶来,只为吃一口海英家的肉夹馍。
  随着“海英肉夹馍”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前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多,齐海英的肉夹馍生意从之前逢年过节出摊变成了天天出摊。
  2018年,受猪瘟疫情影响,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一公斤猪肉价格甚至涨到60元。
  “价格涨还是不涨?”那几天齐海英妻子问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不能涨,就算亏本都不能涨。”齐海英态度坚决,就这样,5元一个的肉夹馍,齐海英坚持卖了一整年。
  “那年赔了多少钱?”当记者问到2018年的收入时,齐海英说:“赔了7万多吧,但是做生意就是要诚信经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相信只要东西好,顾客只会越来越多。”
  虽然赔钱了,但是那年他和妻子却过了一个踏实的春节。
  “最近几年,县上大力发展旅游业,2024年,我就和妻子商量着在县城租个门面房,把‘海英肉夹馍’的招牌彻底打响。”接过齐海英的话茬,他的妻子告诉记者,“县上这几年大力发展旅游,游客变多了,生意越来越好了,我们家的生意能做成,主要是国家政策好,政府支持力度大。”如今,夫妻俩已经在洛南、商州、西安开了4个分店,长期雇佣员工20多人,一天营业收入3万多元。
  “今年,我还要再在其他城市开几个分店,给员工都缴上养老保险,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齐海英踌躇满志地说道。
  正午时分,街道赶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夫妻俩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