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岭深处“凤凰”归林
文章字数:1858
![](/slrb/20250123/mhtml/fe5fc167b52f210da1067d69d2bf2a00_img_12_188_355_259.png)
一声哨响,划破了山中的寂静。上午9时,李振民再次来到家附近的山上,边走边在一块空地上撒下鸟食。
听到信号,五六只色彩绚丽的鸟儿从密林中出来,围在李振民身边吃起食来。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时而踱步走、时而展翅飞,悠闲得像在自家院子一样。
这些鸟身上火红的羽毛光彩夺目,让人不由想到神鸟“凤凰”。它们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原型——红腹锦鸡。
这些野生红腹锦鸡为什么跟李振民这么亲近?这段人与鸟相伴的浪漫故事得从9年前讲起。
特殊的“约会”
李振民从小生活在商州区北宽坪镇张河村,这里地处蟒岭腹地,他闲来无事总会去门前的山坡上转一转。2016年的冬天,他偶尔发现有几只漂亮的鸟儿到山下来觅食,感到非常惊奇。
“像红绸子一样飘动。”李振民用方言说出了这个比喻句。1月16日,回忆第一次与这些鸟儿接触的情景,他脸上的皱纹里都绽放出欣喜。
红腹锦鸡羽毛艳丽,雄鸟头部有金黄色丝状冠羽,背部和腰部均为鲜艳的黄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十分耀眼;腹部和胸部为鲜红色,行走跳跃灵动,犹如一团舞动的火焰。中国民间赋予其“金鸡”之名,被认为是传说中神鸟“凤凰”的原型。
它们以树木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和一些昆虫为食,冬季下雪后山林里吃食少了,它们就冒险到山下来觅食。
自见到这群美丽的鸟儿以后,李振民每天从家里拿来玉米糁、小米,还从网上买来面包虫,给它们吃。
“红腹锦鸡非常机警,胆怯怕人。一开始见到我它们不敢靠近。慢慢地,母鸡胆子大先靠近吃食,公鸡一看没有危险,跑来赶走母鸡,自己吃起来。”李振民笑着说,“后来它们甚至走到我身边、落在我手上,和我成为了朋友,我很高兴。”
每到冬季,喂鸟就成了李振民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八九点、下午三点,他准时上坡,吹起哨子,鸟儿们听到信号就下山来,与他进行一场特殊的“约会”。
缘起于善心
为什么要喂这些鸟?
“一开始是好奇,后来变成了习惯。冬天山上吃的少,我不喂咋办?我觉得做人要有善心,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嘛。”说着74岁的李振民脸上浮现出了纯真的笑容。
李振民是善良的,这不言而喻。但他也和许多山里人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在山里放牛、种田,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也融入了大山,因而产生了一种刻在骨子里对大自然的无意识的敬畏。
正如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因一次善心开始,李振民用对大山的热爱已经坚持喂鸟8年。“只要我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李振民说。
慢慢地,这群美丽的红腹锦鸡吸引了一些摄影师的目光,它们在镜头里觅食、休憩、翩跹起舞,在网络上传播,吸引了更多人前来观鸟。
有人给李振民建议,让他搭建摄影棚,让摄影师可以在不打扰鸟儿的情况下拍摄它们,让更多人认识它们、保护它们。李振民和老伴就在山里这块面积不足两亩的贫瘠山地,种植了红腹锦鸡喜欢吃的植物,搭建能上下飞行的假山、树桩,打造了一个鸟儿们觅食、健身、交流的温馨家园。
李振民的小儿子在大连工作,需要他和老伴去帮忙照看孩子。但每年一过10月,他就急着赶回家,忙活着喂鸟、搭建观鸟棚、接待摄影师,他与老伴乐在其中。喂鸟成了李振民生活的一部分,他也从中获得了精神慰藉。这或许就是这群林间精灵对他善心的最好回报。
青山引“凤”来
红腹锦鸡在北宽坪镇出现并不是偶然。
李振民说,2000年之前,周围的山基本是秃山。人们在山上放牧、砍柴、开荒种地,见不到红腹锦鸡。后来山上的橡树、松树都长了起来,形成了一片密林,红腹锦鸡才出现了。
记者从商州区林业局获悉,2000年开始,商州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通过加强天然林保护宣传,给群众发放国家公益林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资金,在天然林范围内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人工造林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5年过去了,位于秦岭南麓的商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44%。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鸟儿在此停留栖息,红腹锦鸡也有了庇护之所。
红腹锦鸡为中国特有鸟种,由于羽毛色彩艳丽,过去捕猎现象严重,其种群数量曾经一度下降,在我国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李振民也知道这些知识,他说:“林业干部还有商州文联和摄协的人经常来村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还给我发了一本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书,让我学习,也给大家宣传。”
如今,在李振民的感染下,老伴林淑霞也加入了喂鸟行列,经常和他一起上山。“但是我去喂,人家就不靠近我。管它吃不吃,反正我把粮食一撒就走了。”林淑霞笑着说。
在两位淳朴的老人眼里,山水静好,鸟儿在林间自由起舞就是最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