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赶年集寻年味
本报通讯员 刘勇鸿
文章字数:1377
  赶年集,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祈盼和祝福。虽然现代互联网电商的高度普及让人们购物变得异常便捷,但传统年集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年集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是因为年集上那独特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氛围。
  农历腊月初十,走进商州区夜村镇,集上摆摊的、逛街的、购物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春联、年画、红灯笼、中国结,冒着热气的吃食摊、沸腾的人群、熟悉的乡音,古老“年集”的代入感慢慢袭来。一家刚过完喜事扎的彩带飘曳在集市上空,更增几分喜庆。
  “今天,这集开始有年味了。”随着这一声感叹,年集、年味便在商州漫延开来。
  农历腊月初五,家住商州城区的王树利老人就带着八米长的健身彩龙赶到沙河子集,摆开场子,舞动长龙,虎虎生风,吸引了不少围观者。“来集上买些红薯,快过年了,顺手给大家送个乐子”。王树利满脸堆笑地说。
  “醪糟曲,点馍红。”农历腊月十八,走进商州区大荆镇,在一声一声的吆喝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面对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集市以质朴、温暖的方式包裹着人们。在这里,豆腐干随便品尝,水果瓜子糖直接上手挑选;这里的商品,可以没有光鲜亮丽的包装,但随时能货比三家;在这里,消费者购物没有网上看图下单的距离感,更多的乡情乡音的亲切感。
  “嘭”,一股白烟冒出,苞谷花香气四溢,边上买糖葫芦的人下意识躲让了一下,穿着老棉袄的老大爷扛着芦席沿街叫卖……在浓浓烟火气和暖暖乡土情中,赶集人放下满身的疲倦与焦虑,享受一场直抵心灵的“精神按摩”。
  如今,虽然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记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链接从未消失。年集作为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与生俱来的“亲民感”是每个人所向往人间烟火气。
  在黑山、杨斜、北宽坪、沙河子、大荆等镇的年集上,你还可以遇到修鞋、磨剪子、戗菜刀、剃头挑子理发的。许多在城市早已看见不到的老物件,在这里可寻找到,包容的集市留下背篓、水担、案板、木质锅盖摆放的一角。
  农历腊月十五,板桥镇集上,几位穿着时尚的姑娘,拿着糖葫芦,边吃边逛,说来集上寻找年味。
  “年集就像一块强力磁铁,是久居樊笼城里人的诗和远方,更是方圆几十里乡亲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杨斜镇一位经营农副产品的老板说,他一年其他时间所有收入都超不过年集几天的收入,“一个年过得好不好,置办的年货全不全,似乎全集中在赶年集这一天了。”此时的集市更像是一个露天的百货市场,是商家必争之地。
  农历腊月初十,在商州区夜村镇街道西边,四五家来自丹凤万湾的手工粉条摊扎堆摆在一起,卖粉条的商家说:“这几年,手工粉条竞争激烈,都是赶年集,撵市场哩,哪里有人就赶到哪里卖。”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和商家开始意识到年集的品牌效应,运用网络平台和智能化技术,打造沉浸式购物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赋予年集新的科技魅力。
  在夜村镇集上,笔者见到一位卖挂面的摊主不仅对着前来赶集的人叫卖,也对着自己的手机吆喝。在网络上,凭借年集年味的现场既视感与网友产生共鸣,联通城市农村,助力农产品销售。
  “相比其他网络直播,年集上的直播有着格外接地气的热闹场景。很多网友在下单购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年集的氛围,对年集产生了好奇,能为年集线下引流。”大荆镇一名网名叫做“暴躁欢欢”的春节返乡人正在通过直播销售砂糖橘。
  又是一年春节进行时,当打工人争相返乡,最想体会的便是家乡的年味,而赶集正是一个体现新年仪式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