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添活力
文章字数:2014
![](/slrb/20250115/mhtml/4b6b29cffe68561c8a1443b756c79726_img_393_232_295_221.png)
![](/slrb/20250115/mhtml/4b6b29cffe68561c8a1443b756c79726_img_496_20_495_371.png)
隆冬时节,沿着山阳县中村镇境内345国道缓缓前行,目之所及,村庄、田园、道路、山川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在沟口社区,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排列有序,格外引人注目,大棚内几名村民忙着采摘滑子菇,新鲜的滑子菇通过分拣、包装、装箱等生产环节,销往河南、河北等地。在回龙寺村,回龙大曲酒厂的工人早早就忙碌起来,高粱、玉米经过工人加工变成一滴滴醇香绵柔的白酒,令人回味无穷。在下湾村,群众趁着冬闲做起了手工挂面,一排排整齐的挂面犹如丝线,泛着微微的金色光泽,映照着群众幸福的笑脸……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中村镇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在组织引领、企业搭桥、基地带动等方面深入挖掘,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壮大富民产业
在沟口社区滑子菇基地,五六个工人正在为100多袋滑子菇菌棒接菌种。2024年秋季刚建成的菌棒加工厂已投入使用,经过拌料、装袋、灭菌等程序,菌棒冷却21个小时后经人工接菌,再在大棚里培育100天,开春后65万袋菌棒就可以上架生产了。
沟口社区食用菌产业逐渐壮大,党建引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23年,中村镇为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了食用菌产业联合党总支,通过组织引领、会商调度、技术培训、示范创建、拉练比拼等措施,将单打独斗变成齐抓共管,稳步拓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地域和规模。
2024年7月,洪灾致使沟口社区滑子菇产业遭受重创,43个大棚一夜之间被摧毁,经济损失60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联合党总支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清理淤泥、平整土地、修建河堤、维修设备,竭尽全力将损失降到最低。”沟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建军说。
在恢复重建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确保滑子菇品质,沟口社区新建了菌棒加工厂,从源头降低了产业发展成本,实现了从菌棒培育、技术指导到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管理。
在沟口社区滑子菇产业的示范带动下,土桥村通过考察学习,整合闲置资源,投入15万元引进12万袋滑子菇菌棒,短短几个月时间,已销售滑子菇约3万斤,收入10万元。沟口社区通过组织引领,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还带动了高坝店、板岩等周边镇村2000多农户稳步增收致富,将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了产业链上。
激活传统产业
山阳苞谷酒远近闻名,酿酒手艺代代相传,香飘十里。每年春节前是酿酒最忙的时节,回龙寺村氤氲在酒香之中。回龙大曲酒厂选用当地的优质玉米和山泉水,采用现代先进设备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酿出来的酒醇馥幽
郁、口感绵柔。
从粮食到酒,是日月精华的浓缩,也是酿酒工艺的锤炼,更是精益协作的成果,每一滴酒都是众多酿酒师傅的心血。说起酿酒,今年60多岁的周有成侃侃而谈:“酿酒的关键在于制曲,选用颗粒饱满的玉米和小麦,通过蒸馏锅制作而成,很多时候靠的是长年积累的经验。”
回龙寺村一半以上的农户都会酿酒,周有成也是从小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这门传统的手艺,他喜欢钻研且酿酒经验丰富,因此被聘请为酒厂厂长,除了负责对酿酒工艺和品质把关外,还负责打开市场销路。
“以往村上大多数是农户分散酿酒,规模小,收益有限。为了更好地激活传统手艺的潜能,2017年,村上成立了回龙大曲集体经济合作社,引进生产设备18套,年可生产白酒10万斤,带动15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回龙寺村监委会主任张传良说,“引进设备后,酒的品质能够更精准把控,加上传统的工艺,我们酿制的苞谷酒在清亮度、口感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一斤酒能卖18元,比传统手工酿造的更纯正,基本上都被当地人提前订购了。”回龙寺村党支部书记周宗仁高兴地说。
挖掘非遗产业
“最近天气好,每天能做100斤的挂面,年前上门购买挂面的人特别多。”下湾村村民高海燕高兴地说。虽然她还不到40岁,做挂面技术却相当娴熟,凌晨三点起床,和面、醒面、盘条、绕面……最后下杆,一架架挂面细若发丝、清如白玉。
高海燕平时在县城打工并照顾孩子上学,到了年底,她回老家两个月时间,能做五六千斤挂面,保守估计收入两万多元。像高海燕一样,中村镇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做挂面的行列。过去,挂面生产都是老手艺人在家里完成,技艺传承靠口传心授,现在手工制作的传统产品备受市场欢迎,年轻人从一度的被动传承到主动接棒,当地的挂面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
2012年,中村手工挂面被列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中村手工挂面非遗基地又跻身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随之,全镇成立了以赢正挂面为代表的数个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产品在商标、包装、品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逐渐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据统计,全镇每年手工挂面产量约50万公斤,产值6000多万元。
近年来,中村镇作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八仙鼓、社火享誉商洛。中村镇还探索出“民俗表演+非遗研学+休闲旅游+数字电商”的非遗文化融合模式,不断挖掘非遗产业潜能,让非遗在创新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