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背包警务”把服务“背”到群众家门口
本报通讯员 宁远鹏 杨建东
文章字数:1620

  一个装满笔、记事簿、宣传册、警民联系卡等办公用品的背包,成了镇安县公安局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民警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民警背着它穿梭于山川田野之间,带去的是关怀与温暖,带回的是民意与诉求。那些质朴乡音吐露的心声,被一一收纳进背包,继而转化成守护一方安宁的具体举措,编织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紧密网络。
  自2024年5月起,镇安县公安局月河派出所力推“背包警务”模式,真正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身着警服、背着背包的民辅警身影成了乡村田野间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
  随着季节更替,天气渐凉,为增强辖区群众的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安全意识,民警精心准备,将反诈宣传资料、消防安全手册、禁毒宣传材料等一一纳入警务背包。他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生动的现场讲解、细致的答疑解惑、鲜活的案例剖析以及广泛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互动。截至目前,民警借助“背包警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00多次,发放宣传单500多份,进行交通劝导8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水平,为辖区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2024年7月,在一次走访过程中,民警了解到居民张某和邓某因地界问题产生激烈争执,矛盾不断升级,甚至从言语冲突演变为肢体冲突。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民警先后三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与双方当事人深入交流沟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化解矛盾,让双方重归于好。
  “在辖区内,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时有发生。而‘背包警务’模式的实施,让民警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介入处理,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月河派出所所长南航介绍,他们将“流动调解室”巧妙地融入“背包警务”,使其成为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让纷争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
  菩萨店村是月河镇较为偏远的一个村落,据南航介绍,去该村出警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村里的陈大爷年逾古稀,腿脚患病行动不便,身份证过期使他在办理社保卡时遭遇阻碍。民警得知情况后立即背起警务背包赶往陈大爷家中,取出背包中的相机,为老人拍摄照片并上传资料,顺利帮他完成了身份证申办流程。
  “背包警务”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原本固定的服务窗口灵活地迁移到群众身边,实现了从“群众奔波忙”到“民警送上门”的巨大转变。“只要背着这个警务背包,在村民家中就能轻松搞定笔录制作、资料打印、‘一标三实’信息核对录入等工作。”南航说,借助警务通与背包的协同运作,工作不再受环境条件的束缚,为群众提供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这个看似普通的背包,蕴含着基层民警的多项关键职能,“一标三实”信息的采集、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反诈宣传与劝阻、人员信息管理、上门办理和送达证件以及调查取证等工作,都能借助它顺利开展。“背包警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前往派出所办事路途遥远、交通成本高昂等难题,真正将便民服务落到了实处。
  在日常警务工作中,民警不仅要及时响应群众的各类求助,还要定期对辖区内的企业、学校等重点场所进行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其运营状况和安全需求,精准掌握周边治安动态。“我们就像‘快递小哥’一样,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哪里就有我们的‘背包警务’服务。”南航形象地比喻道,“‘背包警务’作为基层派出所服务触角的延伸,几乎涵盖了基层民警的全部职能职责。”
  自2024年“背包警务”模式推行以来,月河派出所的民警们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行政村,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50起,上门办理并送达证件100多个,精准开展反诈劝阻10多人次。
  “‘背包警务’是基层警务工作的有效载体,其目的在于促使民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带着深厚感情扎根乡村,全面透彻地了解各村的社情民意和治安状况,把发现的问题带回来研究,再把解决方案送回群众手中,不断增进警民之间的互动与信任,进一步推动警民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南航告诉笔者,未来,他们将深入领会镇安县公安局“背包警务”精神,进一步深化“背包警务”走村入户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