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古城
文章字数:2786
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温度、有深度的志愿服务,让群众安心暖心又放心;精彩、丰盛的文化惠民大餐,让精神文化滋养群众心田……这一幕幕正是洛南县古城镇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古城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动作用,提升实践阵地、建强志愿队伍、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品牌实效,成功开辟出一条紧密契合基层实际状况、深度贴合群众多元需求的特色文明实践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
乡土宣讲“讲”出民心梦想
“这样的宣讲活动太好了,让我们这些老同志也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何大爷是一位老党员,他在听完宣讲后激动地说。
近日,在古城镇中联村举办了一场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会,宣讲员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在场的群众深刻领会了党的政策方针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政策。
长期以来,古城镇始终将理论政策宣讲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先进典型组成“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组、群众家中,通过地头会、院落会等形式,将党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等送到千家万户,通过拉家常、讲故事等沉浸式宣讲,把大政方针、惠农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喜欢听、学得会的“乡音土话”,激发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同时,坚持将“三会一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学习政策宣讲工作整合推进,推动村级宣讲工作向高水平高质量蜕变。
选树典型“评”出道德新风
在古城镇王村2024年第三季度典型评选表彰大会的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掌声此起彼伏。彼时,王村正为精心评选出的36名先进典型颁发奖状与奖品。这些先进典型中,既有数十载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婆的好媳妇,也有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清扫村巷卫生的保洁员……她们虽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异的人生经历,但却无一例外都拥有着高尚纯粹的品质与品德,向整个社会传递着孝老爱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我们以道德评议会为依托,精心组织开展了‘好媳妇’‘好公婆’‘身边好人’等一系列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借助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稳步向前,真正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群众内心,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王村党支部书记周雅荣介绍。
近年来,古城镇把先进典型评选作为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依托“四种陋习”治理工作和“百善孝为先 做事德在前”文明实践活动,以道德评议会为载体,在“三八”“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比有标杆、赶有方向。同时,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先进事迹巡讲巡演,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在全镇引导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志愿服务“帮”出真心实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古城镇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积极探索新路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平台,打造全域覆盖、多项目并存、全民受益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极大地激发辖区党员、干部、热心居民等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整合辖区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古城镇持续深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动员党员干部、网格员、妇女代表、热心群众等注册成为志愿者,通过上门入户的方式,开展义务打扫、理论下乡等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养老助残、妇儿关爱、生态环保等方面,创新服务内容,打造“保护古树名木 守护绿色瑰宝”“四点半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文明乡村’的建设贡献了一分力量,志愿服务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贴心,有效地把群众需求和志愿服务连接起来。”古城镇柏庵村党支部书记张娟说。
文化赋能 “乐”出幸福欢悦
“这样的演出太好了,既让我们享受了文化大餐,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文化的力量。”在家门口观看文化演出的古城街社区村民高兴地说。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丰富广大中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古城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全镇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通过文化的力量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古城镇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以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文化文艺活动,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节目会演中,在说唱中细数变化、讲述新时代故事。积极与文旅、科技、卫健等部门单位对接,邀请专业队伍深入镇村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戏曲下乡、爱心义诊、体育健身、公益电影放映等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基层群众带去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同时,依靠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广场舞队、老年人志愿乐团等各类群众活动团队,强化催生群众的文体活动创编能力,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 “润”出文明新风
近日,古城镇中联村村民张军会在为母亲办理丧事时,积极响应镇村关于抵制厚葬薄养、天价彩礼、随礼泛滥、建房攀比“四种陋习”治理的号召,丧事一切从简。不设灵棚、不请乐队,不买纸扎,丧事简办……这场简单的丧事不仅没有引来非议,反而获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以前的红白喜事宴席大操大办,不仅主人累,客人也累,虽然大家都觉得大操大办不妥,但碍于面子没有人点破。现在好了,张军会家丧事从简,为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开了好头、作了表率,我们的工作也好开展了。”中联村党支部书记吴向阳说。
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古城镇坚持把“四种陋习”治理工作作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快推进移风易俗的有力抓手,先后指导全镇21个村(社区)制定并完善“144”工作机制,明确治理行动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整治重点和方法步骤。注重发挥村“两委”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一诺三带头一督帮”:党员干部承诺践诺作示范、带头抵制“四种陋习”、带头树立文明风尚、带头宣传移风易俗、督帮叔伯亲戚规范落实。今年以来,全镇21个村(社区)群众举办婚嫁、丧葬、建房事宜105起,节约资金318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
文明实践逐浪高,时代新风润心田。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在群众心中发芽、开花、结果。古城镇将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不断聚民心,为基层筑根基;顺民意,为社会添和谐;惠民生,为群众谋幸福;淳民风,为乡风塑形象,努力让“文明实践”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更有热度。
近年来,古城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动作用,提升实践阵地、建强志愿队伍、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品牌实效,成功开辟出一条紧密契合基层实际状况、深度贴合群众多元需求的特色文明实践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
乡土宣讲“讲”出民心梦想
“这样的宣讲活动太好了,让我们这些老同志也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何大爷是一位老党员,他在听完宣讲后激动地说。
近日,在古城镇中联村举办了一场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会,宣讲员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在场的群众深刻领会了党的政策方针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政策。
长期以来,古城镇始终将理论政策宣讲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先进典型组成“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组、群众家中,通过地头会、院落会等形式,将党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等送到千家万户,通过拉家常、讲故事等沉浸式宣讲,把大政方针、惠农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喜欢听、学得会的“乡音土话”,激发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同时,坚持将“三会一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学习政策宣讲工作整合推进,推动村级宣讲工作向高水平高质量蜕变。
选树典型“评”出道德新风
在古城镇王村2024年第三季度典型评选表彰大会的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掌声此起彼伏。彼时,王村正为精心评选出的36名先进典型颁发奖状与奖品。这些先进典型中,既有数十载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婆的好媳妇,也有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清扫村巷卫生的保洁员……她们虽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异的人生经历,但却无一例外都拥有着高尚纯粹的品质与品德,向整个社会传递着孝老爱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我们以道德评议会为依托,精心组织开展了‘好媳妇’‘好公婆’‘身边好人’等一系列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借助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稳步向前,真正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群众内心,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王村党支部书记周雅荣介绍。
近年来,古城镇把先进典型评选作为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依托“四种陋习”治理工作和“百善孝为先 做事德在前”文明实践活动,以道德评议会为载体,在“三八”“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比有标杆、赶有方向。同时,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先进事迹巡讲巡演,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在全镇引导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志愿服务“帮”出真心实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古城镇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积极探索新路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平台,打造全域覆盖、多项目并存、全民受益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极大地激发辖区党员、干部、热心居民等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整合辖区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古城镇持续深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动员党员干部、网格员、妇女代表、热心群众等注册成为志愿者,通过上门入户的方式,开展义务打扫、理论下乡等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养老助残、妇儿关爱、生态环保等方面,创新服务内容,打造“保护古树名木 守护绿色瑰宝”“四点半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文明乡村’的建设贡献了一分力量,志愿服务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贴心,有效地把群众需求和志愿服务连接起来。”古城镇柏庵村党支部书记张娟说。
文化赋能 “乐”出幸福欢悦
“这样的演出太好了,既让我们享受了文化大餐,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文化的力量。”在家门口观看文化演出的古城街社区村民高兴地说。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丰富广大中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古城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全镇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通过文化的力量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古城镇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以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文化文艺活动,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节目会演中,在说唱中细数变化、讲述新时代故事。积极与文旅、科技、卫健等部门单位对接,邀请专业队伍深入镇村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戏曲下乡、爱心义诊、体育健身、公益电影放映等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基层群众带去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同时,依靠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广场舞队、老年人志愿乐团等各类群众活动团队,强化催生群众的文体活动创编能力,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 “润”出文明新风
近日,古城镇中联村村民张军会在为母亲办理丧事时,积极响应镇村关于抵制厚葬薄养、天价彩礼、随礼泛滥、建房攀比“四种陋习”治理的号召,丧事一切从简。不设灵棚、不请乐队,不买纸扎,丧事简办……这场简单的丧事不仅没有引来非议,反而获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以前的红白喜事宴席大操大办,不仅主人累,客人也累,虽然大家都觉得大操大办不妥,但碍于面子没有人点破。现在好了,张军会家丧事从简,为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开了好头、作了表率,我们的工作也好开展了。”中联村党支部书记吴向阳说。
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古城镇坚持把“四种陋习”治理工作作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快推进移风易俗的有力抓手,先后指导全镇21个村(社区)制定并完善“144”工作机制,明确治理行动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整治重点和方法步骤。注重发挥村“两委”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一诺三带头一督帮”:党员干部承诺践诺作示范、带头抵制“四种陋习”、带头树立文明风尚、带头宣传移风易俗、督帮叔伯亲戚规范落实。今年以来,全镇21个村(社区)群众举办婚嫁、丧葬、建房事宜105起,节约资金318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
文明实践逐浪高,时代新风润心田。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在群众心中发芽、开花、结果。古城镇将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不断聚民心,为基层筑根基;顺民意,为社会添和谐;惠民生,为群众谋幸福;淳民风,为乡风塑形象,努力让“文明实践”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更有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