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储那些事儿
文章字数:2298
回趟老家,邀朋友拍纪录片,那是我多年的一桩心愿。
时值霜降,木叶青黄,故园的秋更显萧条。遗落在时光深处的三两户人家,以一种衰相勉强支撑着一个村庄的记忆。
谢家表叔喊我小名,豁豁牙里灌满了风,像是从吹火筒的一端飘出来的。他一边招呼我们进屋歇脚,一边燃起堂屋的炉火,这种朴拙的待客礼仪一如从前。墙角的大筐里滚圆的南瓜、敦实的白菜、红的辣椒、棕的山栗,挨挨挤挤的,像在等待一场冬储的隆重盛会。
我们围着火炉吃喷香的烤栗子,唠时下农事,是关于一些冬储的话题。
冬储,大抵是冬天最美的语言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是古人沉淀的生活智慧,亦是庄户人比天还大的事。
冬储,各有各的储藏地方,各有各的储物,各有各的储法。老家柞水最适合栽种的就是洋芋,洋芋是主粮,得想法子长久储存,温度过高长芽芽,温度过低会冻烂,于是就有了窖储。掘土窖也是男人的技术活,选一块向阳坡地,挖成梯形,上窄下宽,储存的东西多,口儿上扣一块木板,板上覆一层土,土上再罩着苞谷秆或麦草之类的,这样风灌不进去雨也淋不了。当那些洋芋、萝卜、白菜、南瓜都妥妥地安放在地窖里,男人们心才安妥了。他们是一定要坐下来,美美地吸上几锅子旱烟,然后眯着眼欣赏他们的土窖,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
一口土窖,是一家人的“粮仓”,一冬的盼头。犹记得村小的老师在课堂讲过土窖更像一个“人”字,父辈们是开头那一笔,洋芋萝卜就堆放在撇和捺的两端,只要这一撇一捺不偏不倚、周周正正,窖就能牢牢实实不会倒,生活就会有希望。老师是受全村人尊重的文化人,他的这些话当时听不太懂,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略略琢磨出其中的含义。
巧手的女人会将一些时令鲜菜节余下来晒干菜,以备冬天食用。三月,山上返青的时候,她们领着自家小孩,结对进山捋藤儿叶、扳春芽儿。这些有着“儿”的乡土小名,喊起来心里都亲,它们顶着早春的余寒,活蹦乱跳地跃上枝头,闪着油绿的光,鲜嫩、水灵灵。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大自然馈赠的野菜会被巧妇做成各种美味,让孩子们在咀嚼、吞咽间,感知春天万物萌动。女人自己舍不得吃,必定省下一些,切碎用开水捞过之后,铺在篾席上让太阳晒。她们过日子讲究的是精打细算、细水长流。
储干菜的材料很多。五月坡楞、土坎、沟渠边开满了黄花菜,采摘回来放笼上蒸过之后,晒干存起来也是冬天的一道美味。晒豆角、晒土豆片、晒萝卜片、晒豆酱……女人们把晒好的干菜分类封装在大小不等的坛坛罐罐里,作上标记,整齐地摆放在堂屋大柜上显眼的位置,是在告诉你:嘿,这家人今冬不愁没菜吃!
土楼上储藏的宝贝,是男人引以为豪的。每年霜降之后,村庄就会掀起一场吊酒热潮。柿子酒、苞谷酒、甘蔗酒、洋姜酒,家家户户人赶趟儿似的,今儿到王家,明儿到张家,你帮我半天工,我还你一天工。谁家酿的酒多,味醇烈,谁保准满面红光,像被酒气醺醉了似的,说话也亮起了大嗓门。当这些酒被灌进小口的酒坛子,沿着梯子搬上土楼的时候,大人便挪走梯子,不允许小孩子靠近的。那些古老而笨重的酒坛子,四壁被岁月染下了斑驳的痕迹,仿佛蕴含着无限的秘密。那里面珍藏的酒酿,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发酵,孕育出令人陶醉的农家烧酒风味。每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们才有机会爬上土楼去打酒,酒坛盖子揭开的那一刻,酒液在坛中微微荡漾,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要溢出坛口,忍不住偷偷吸溜几口过过瘾。酒席上要给客人敬酒,自己也要陪喝几盅,从小的耳濡目染,以至于长大走到哪里,都喜欢以酒礼客,以酒会友,熟人介绍的时候,必要说“这是酒乡的人!”
土楼上还有一个宝贝,就是横梁上的吊腊肉,这不仅是一种食物的保存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家庭的情感寄托。
在柞水的习俗中,腊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然后将猪肉分割成块腌制半月,取出来熏制。熏制时火塘中的火不能太旺,而是要用文火慢煨,以确保腊肉能够均匀受热和熏制。熏制腊肉的柴火也有讲究,通常使用栎柴、松针、柏枝等,这样熏制出的腊肉色泽鲜亮,味道醇厚。
土楼上的腊肉不仅是食物,更是家的象征。每当腊肉挂起时,满院飘香,年味瞬间被拉满。腊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回味无穷,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腊肉挂满屋檐,金黄诱人,每一片都是岁月的馈赠,这便是晒干的腊肉独有的魅力。
房檐下也是储藏食物的好地方。女人们用麻绳把新鲜的红辣椒穿成一长串一长串挂在房檐下,干后用来磨辣子面,而干辣角子炒菜,呛出的独特香气,直击味蕾,令人垂涎欲滴。深秋时节,红红的柿子点亮了枝头,也点亮了庄户人的甜蜜日子,他们用夹竿小心翼翼地夹下一个个红柿子,用芋头刀剐出好看的纹路,挂在檐下的草绳上自然风干,那可是孩子冬天的零嘴,吃一口下去,哈出来的气都带着丝丝的甜。当然,枝头的柿子还要留一部分,那是给山雀们储备的过冬食物,就如同收割后的苞谷地,特意为毛老鼠留一些苞谷棒子。人过冬,动物也要过冬。
在故乡柞水,冬储已然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绘就了淳朴生活的温馨画卷,更是维系人与故园的情感纽带,就如同,这次见到了相互吸溜着鼻涕对骂娘老子的小学同学,他用最大的诚意来招待我的,依然是一洋瓷碗长长的手擀面,浇上酸菜汤,调拌一勺辣子酱,那才是一道原汁原味的原乡味道。
那年月,母亲在备冬最忙碌的时候,似乎也并没有刻意教会我什么,比如腌菜、剐柿子干、磨辣子面、臭豆腐乳、晒豆酱……可如今,每到冬季临近,我会不自觉地沿袭父辈的传统,为冬储那点事忙碌着,欢喜着,欣慰着,似乎这样,日子便有了颜色,有了滋味,有了烟火气,人也会生安宁,生妥帖,生温和。
如是,存、搁、收,留,还有藏,皆是属于冬天的语言,是经历,是积累,是沉淀,是厚积薄发,于花,于果,于草,于木,于粮食,于季节,于岁月,于人生,皆如此。
时值霜降,木叶青黄,故园的秋更显萧条。遗落在时光深处的三两户人家,以一种衰相勉强支撑着一个村庄的记忆。
谢家表叔喊我小名,豁豁牙里灌满了风,像是从吹火筒的一端飘出来的。他一边招呼我们进屋歇脚,一边燃起堂屋的炉火,这种朴拙的待客礼仪一如从前。墙角的大筐里滚圆的南瓜、敦实的白菜、红的辣椒、棕的山栗,挨挨挤挤的,像在等待一场冬储的隆重盛会。
我们围着火炉吃喷香的烤栗子,唠时下农事,是关于一些冬储的话题。
冬储,大抵是冬天最美的语言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是古人沉淀的生活智慧,亦是庄户人比天还大的事。
冬储,各有各的储藏地方,各有各的储物,各有各的储法。老家柞水最适合栽种的就是洋芋,洋芋是主粮,得想法子长久储存,温度过高长芽芽,温度过低会冻烂,于是就有了窖储。掘土窖也是男人的技术活,选一块向阳坡地,挖成梯形,上窄下宽,储存的东西多,口儿上扣一块木板,板上覆一层土,土上再罩着苞谷秆或麦草之类的,这样风灌不进去雨也淋不了。当那些洋芋、萝卜、白菜、南瓜都妥妥地安放在地窖里,男人们心才安妥了。他们是一定要坐下来,美美地吸上几锅子旱烟,然后眯着眼欣赏他们的土窖,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
一口土窖,是一家人的“粮仓”,一冬的盼头。犹记得村小的老师在课堂讲过土窖更像一个“人”字,父辈们是开头那一笔,洋芋萝卜就堆放在撇和捺的两端,只要这一撇一捺不偏不倚、周周正正,窖就能牢牢实实不会倒,生活就会有希望。老师是受全村人尊重的文化人,他的这些话当时听不太懂,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略略琢磨出其中的含义。
巧手的女人会将一些时令鲜菜节余下来晒干菜,以备冬天食用。三月,山上返青的时候,她们领着自家小孩,结对进山捋藤儿叶、扳春芽儿。这些有着“儿”的乡土小名,喊起来心里都亲,它们顶着早春的余寒,活蹦乱跳地跃上枝头,闪着油绿的光,鲜嫩、水灵灵。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大自然馈赠的野菜会被巧妇做成各种美味,让孩子们在咀嚼、吞咽间,感知春天万物萌动。女人自己舍不得吃,必定省下一些,切碎用开水捞过之后,铺在篾席上让太阳晒。她们过日子讲究的是精打细算、细水长流。
储干菜的材料很多。五月坡楞、土坎、沟渠边开满了黄花菜,采摘回来放笼上蒸过之后,晒干存起来也是冬天的一道美味。晒豆角、晒土豆片、晒萝卜片、晒豆酱……女人们把晒好的干菜分类封装在大小不等的坛坛罐罐里,作上标记,整齐地摆放在堂屋大柜上显眼的位置,是在告诉你:嘿,这家人今冬不愁没菜吃!
土楼上储藏的宝贝,是男人引以为豪的。每年霜降之后,村庄就会掀起一场吊酒热潮。柿子酒、苞谷酒、甘蔗酒、洋姜酒,家家户户人赶趟儿似的,今儿到王家,明儿到张家,你帮我半天工,我还你一天工。谁家酿的酒多,味醇烈,谁保准满面红光,像被酒气醺醉了似的,说话也亮起了大嗓门。当这些酒被灌进小口的酒坛子,沿着梯子搬上土楼的时候,大人便挪走梯子,不允许小孩子靠近的。那些古老而笨重的酒坛子,四壁被岁月染下了斑驳的痕迹,仿佛蕴含着无限的秘密。那里面珍藏的酒酿,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发酵,孕育出令人陶醉的农家烧酒风味。每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们才有机会爬上土楼去打酒,酒坛盖子揭开的那一刻,酒液在坛中微微荡漾,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要溢出坛口,忍不住偷偷吸溜几口过过瘾。酒席上要给客人敬酒,自己也要陪喝几盅,从小的耳濡目染,以至于长大走到哪里,都喜欢以酒礼客,以酒会友,熟人介绍的时候,必要说“这是酒乡的人!”
土楼上还有一个宝贝,就是横梁上的吊腊肉,这不仅是一种食物的保存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家庭的情感寄托。
在柞水的习俗中,腊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然后将猪肉分割成块腌制半月,取出来熏制。熏制时火塘中的火不能太旺,而是要用文火慢煨,以确保腊肉能够均匀受热和熏制。熏制腊肉的柴火也有讲究,通常使用栎柴、松针、柏枝等,这样熏制出的腊肉色泽鲜亮,味道醇厚。
土楼上的腊肉不仅是食物,更是家的象征。每当腊肉挂起时,满院飘香,年味瞬间被拉满。腊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回味无穷,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腊肉挂满屋檐,金黄诱人,每一片都是岁月的馈赠,这便是晒干的腊肉独有的魅力。
房檐下也是储藏食物的好地方。女人们用麻绳把新鲜的红辣椒穿成一长串一长串挂在房檐下,干后用来磨辣子面,而干辣角子炒菜,呛出的独特香气,直击味蕾,令人垂涎欲滴。深秋时节,红红的柿子点亮了枝头,也点亮了庄户人的甜蜜日子,他们用夹竿小心翼翼地夹下一个个红柿子,用芋头刀剐出好看的纹路,挂在檐下的草绳上自然风干,那可是孩子冬天的零嘴,吃一口下去,哈出来的气都带着丝丝的甜。当然,枝头的柿子还要留一部分,那是给山雀们储备的过冬食物,就如同收割后的苞谷地,特意为毛老鼠留一些苞谷棒子。人过冬,动物也要过冬。
在故乡柞水,冬储已然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绘就了淳朴生活的温馨画卷,更是维系人与故园的情感纽带,就如同,这次见到了相互吸溜着鼻涕对骂娘老子的小学同学,他用最大的诚意来招待我的,依然是一洋瓷碗长长的手擀面,浇上酸菜汤,调拌一勺辣子酱,那才是一道原汁原味的原乡味道。
那年月,母亲在备冬最忙碌的时候,似乎也并没有刻意教会我什么,比如腌菜、剐柿子干、磨辣子面、臭豆腐乳、晒豆酱……可如今,每到冬季临近,我会不自觉地沿袭父辈的传统,为冬储那点事忙碌着,欢喜着,欣慰着,似乎这样,日子便有了颜色,有了滋味,有了烟火气,人也会生安宁,生妥帖,生温和。
如是,存、搁、收,留,还有藏,皆是属于冬天的语言,是经历,是积累,是沉淀,是厚积薄发,于花,于果,于草,于木,于粮食,于季节,于岁月,于人生,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