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豆 腐 飘 香
本报记者 王孝竹
文章字数:1323
王平从锅里捞出用卤水煮好的豆腐干

  1月3日,记者从市区沿312国道行车至商州区牧护关镇,沿途的黑龙口村、秦岭铺村、秦川村、铁炉子村以及秦关社区随处可见的黑龙口豆腐售卖点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王小虎与王小霞老两口的豆腐摊就是其中一家。
  今年62岁的王小虎与妻子早年间一直在西安制作豆腐售卖,年纪大了就回到了家乡黑龙口村。黑龙口豆腐干因其细腻的口感、浓郁的豆香和紧实的质地而闻名,附近群众在国道边设摊卖黑龙口豆腐、豆腐干已经有许多年历史了。王小虎凭着多年的豆腐制作经验,如今在黑龙口村靠近国道边设点经营已经4年了。
  每天凌晨,当整个镇子还在沉睡中,王小虎已经起床,开始挑选黄豆。将黄豆浸泡、磨浆、过滤,制成细腻的豆浆,然后通过煮浆、点卤等步骤,使豆浆凝固成豆腐脑。接着,将豆腐脑放入纱布中包裹成方形,进行压制控水、定型。最后,经过晾晒,使柔软的豆腐变成具有独特风味、更有嚼劲的豆腐干。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要经过10多个小时的忙碌才能将豆子制作成一块块金黄的豆腐干。其间,王小虎会在模具中留一大块鲜豆腐做成热豆腐售卖。
  王小虎说:“我们制作的豆腐跟豆腐干,基本上每天做多少就卖掉多少。”
  制作豆腐的热气从屋子里飘逸出来,在冬日的寒风中凝结成白色水汽弥漫在空中,仿佛为牧护关镇披上了缥缈的薄纱,让这个因豆腐出名的地方处处都飘着豆腐香味。
  牧护关镇位于秦岭山中,丹江流经此地,浇灌出优质的高山黄豆、黑豆。村民们制作豆腐时点卤,用的是由豆浆发酵形成的浆水,做成的豆腐独具特色。挑选黄豆、浸泡、磨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把控时间和火候,才能制作出美味的豆腐和豆腐干。
  如果是清晨经过牧护关镇,就有机会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尝到一碗配着辣椒油的豆腐脑。再晚一些经过,可以坐下来吃一份浇着辣椒油的热豆腐,每一家的辣椒油都有着不同的调料配比,味道稍有差异。路过此处的人买一大块鲜豆腐或是几块豆腐干带走,已经成了多年来的一种传统。
  仇涛一家在黑龙口村经营豆腐作坊多年,每天要将150公斤左右豆子磨浆,熬煮4至5大锅,做成豆腐或豆腐干。仇涛除了在家门口售卖豆腐制品,还为镇上及市区的一些饭馆、酒店供应豆腐及豆腐干。镇上的饭馆一般都是仇涛自己送豆腐过去,市区比较远,就由班车转送,或是路过的熟人捎带去。与其他豆腐作坊一样,他的大部分豆腐干都卖给了路过的人,其中不乏许多回头客。
  临潼人刘师傅经常往返西安与商洛,途经牧护关镇时总会停下来,到仇涛的豆腐作坊买几块鲜豆腐或是豆腐干,有时是自己家吃,有时是送朋友。仇涛与妻子王平收到顾客需要邮递豆腐干的信息,也会通过快递为顾客邮寄。
  王平说:“大多数时候邮费比豆腐干还贵,我们都不建议顾客邮递。”因为顾客有送礼的需求,仇涛还买来了一些礼品盒,让豆腐干的包装精美一些。
  进入腊月,就是牧护关镇这些豆腐作坊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目前,全镇有60多家传统豆腐作坊,都已经开始四处收购黄豆,联系相熟且有制作豆腐经验的人手来帮忙。这些忙碌的豆腐作坊,不仅承载着传承百年的美食技艺,更成为腊月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他们为乡亲们备足年货,也让远方归来的游子品尝到家的味道。同时,还凭借着越来越响亮的名声,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为牧护关镇增添了别样的热闹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