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变迁
文章字数:1311
作为地道的农村人,我一直是吃着井水长大的。那时候,偌大的一个家族里只有一口井,每次做饭时,都要去那口古井边挑水。
古井的水面离井口有两米多的距离,每次打水时需用一个从山上特意砍来带钩的木质钩子,钩上水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水桶下入井内,打满水之后再钩上来。打水看似简单,但需要有经验,稍有不慎,装满水的水桶就会沉入井底,这时就要用一根一端安了镰刀的长杆儿来打捞——需将带镰刀的长杆儿伸入井底,然后根据感觉寻找水桶的手柄,顺当的话,很快就能将水桶钩上来,如果水桶是倒扣在井底,那就颇费一番功夫了。
由于搅动时间太久,原本清澈见底的井水很快就浑浊不堪。再次打捞上来,就得等好一会儿,待井内的浑水渐渐沉淀清澈之后才能打水。那时候父母亲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我常常由外婆来看管,打水自然成了问题。过去的妇女都裹过脚,外婆自然也不例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极不稳定,每次打好水就要和我一块用一根木棍来抬回家。因为路途遥远,我和外婆抬水时走不了几步就要放下来歇息,来回折腾,原本一满桶水等抬到家里就只剩下了大半桶。
记得每次抬水时,外婆最爱念叨的一句话便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完之后,外婆还不忘教导我,这“和尚吃水”的故事,要你明白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团结、吃得亏才受人爱戴……那时候懵懵懂懂的我,老是想着我们怎么就成了和尚了?云里雾里的压根不明白外婆的意思。
古井因为堂叔盖房子被回填。此后为了方便,大家分别在自家场院里打了井,虽然还要用木钩子来打水,但是却少跑路,感觉方便了许多。那一年家里盖房子,为了方便用水,父亲给水井里接了水泵,后来房子盖起了,考虑到吃水问题,索性再没取出来,虽然费一点电费,但从此再不用担心水桶掉到井里了。
我那时最羡慕城里人只要打开水龙头就能吃到自来水。好在上初中的那年,村里终于拉上了自来水,可让人开心了好一阵子,只是好景不长就成了摆设。为了吃水方便,我曾组织族里人筹资筹劳,在屋后的庙沟修建了集水井和蓄水池。自来水设施和供电设施一样,有了故障就需要及时处理,绝不能有跑冒滴漏现象,因为有大家的共同维护,自来水用起来也很方便。
那些年里,奶奶年老体衰,即使将水龙头接到院子里,也依然需要用水桶提水。为了让奶奶用水方便,我索性将自来水管道直接铺到奶奶的厨房里。凡是来家里看望奶奶的亲友,无不夸我是最孝顺的孙子。
几年前,村里再次接通自来水时,有人敲怪话:“还不是新修的茅房哄三天,三天两后晌的事……”好在,这次修自来水不仅将村子全覆盖,还配备了持证上岗的管水员,经常宣传安全供水知识,定期巡查、排污、消毒、检修,发现故障就会及时处理。村人在他的念叨下,也自觉地维护管道,保护水源。也因此,村里的自来水又清又亮,从不断流。
就连一直在外工作的堂哥,退休之后也要回来翻修老屋。他高兴地说:“这些年没在老家,家家自来水都接到了灶头,用水咋恁方便的?等我把房子修好了也要这样弄,到底还是方便么……”
前不久村子里的一位老人突然患病,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奔波,老人只好在医院里自己照顾自己,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外婆曾经说过“和尚吃水”的故事。我也时常会想起外婆的教导,只有学会吃亏,学会团结,切不可自私自利,才能够走得更远。
古井的水面离井口有两米多的距离,每次打水时需用一个从山上特意砍来带钩的木质钩子,钩上水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水桶下入井内,打满水之后再钩上来。打水看似简单,但需要有经验,稍有不慎,装满水的水桶就会沉入井底,这时就要用一根一端安了镰刀的长杆儿来打捞——需将带镰刀的长杆儿伸入井底,然后根据感觉寻找水桶的手柄,顺当的话,很快就能将水桶钩上来,如果水桶是倒扣在井底,那就颇费一番功夫了。
由于搅动时间太久,原本清澈见底的井水很快就浑浊不堪。再次打捞上来,就得等好一会儿,待井内的浑水渐渐沉淀清澈之后才能打水。那时候父母亲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我常常由外婆来看管,打水自然成了问题。过去的妇女都裹过脚,外婆自然也不例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极不稳定,每次打好水就要和我一块用一根木棍来抬回家。因为路途遥远,我和外婆抬水时走不了几步就要放下来歇息,来回折腾,原本一满桶水等抬到家里就只剩下了大半桶。
记得每次抬水时,外婆最爱念叨的一句话便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完之后,外婆还不忘教导我,这“和尚吃水”的故事,要你明白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团结、吃得亏才受人爱戴……那时候懵懵懂懂的我,老是想着我们怎么就成了和尚了?云里雾里的压根不明白外婆的意思。
古井因为堂叔盖房子被回填。此后为了方便,大家分别在自家场院里打了井,虽然还要用木钩子来打水,但是却少跑路,感觉方便了许多。那一年家里盖房子,为了方便用水,父亲给水井里接了水泵,后来房子盖起了,考虑到吃水问题,索性再没取出来,虽然费一点电费,但从此再不用担心水桶掉到井里了。
我那时最羡慕城里人只要打开水龙头就能吃到自来水。好在上初中的那年,村里终于拉上了自来水,可让人开心了好一阵子,只是好景不长就成了摆设。为了吃水方便,我曾组织族里人筹资筹劳,在屋后的庙沟修建了集水井和蓄水池。自来水设施和供电设施一样,有了故障就需要及时处理,绝不能有跑冒滴漏现象,因为有大家的共同维护,自来水用起来也很方便。
那些年里,奶奶年老体衰,即使将水龙头接到院子里,也依然需要用水桶提水。为了让奶奶用水方便,我索性将自来水管道直接铺到奶奶的厨房里。凡是来家里看望奶奶的亲友,无不夸我是最孝顺的孙子。
几年前,村里再次接通自来水时,有人敲怪话:“还不是新修的茅房哄三天,三天两后晌的事……”好在,这次修自来水不仅将村子全覆盖,还配备了持证上岗的管水员,经常宣传安全供水知识,定期巡查、排污、消毒、检修,发现故障就会及时处理。村人在他的念叨下,也自觉地维护管道,保护水源。也因此,村里的自来水又清又亮,从不断流。
就连一直在外工作的堂哥,退休之后也要回来翻修老屋。他高兴地说:“这些年没在老家,家家自来水都接到了灶头,用水咋恁方便的?等我把房子修好了也要这样弄,到底还是方便么……”
前不久村子里的一位老人突然患病,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奔波,老人只好在医院里自己照顾自己,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外婆曾经说过“和尚吃水”的故事。我也时常会想起外婆的教导,只有学会吃亏,学会团结,切不可自私自利,才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