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异乡拼搏到归乡反哺
本报通讯员 董旦旦
文章字数:1649
  岁月奔腾,时代浪潮翻涌,无数人背井离乡,去寻找心中的梦想。商州区闫村镇上官村村民李双喜便是其中之一。30多年前,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前往新疆的逐梦征程,开启了异乡奋斗传奇。
  异乡逐梦
  1990年,26岁的李双喜带着一家6口人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在那片陌生而又充满可能的土地,开启了逐梦之旅。
  在那里,李双喜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每日奔波在运输路上,无论寒暑,从未停歇。20年里,他用担当为家庭撑起安稳天空、用辛勤汗水浇灌出希望之花,4个子女在他的呵护下茁壮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向广阔世界。
  2010年,李双喜带着多年的奋斗成果回到西安,继续在运输行业默默耕耘。岁月流转,他在西安筑起温馨的新居,老家也建起漂亮的小洋楼,这些皆是他半生拼搏的荣耀勋章。然而,每当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息,家乡那熟悉的山水人情便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进他的心田,那是故乡深情的呼唤,是灵魂深处最柔软的眷恋,像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紧紧地缠绕着他的心房。
  桑梓情牵
  “咱这一辈子,根就在闫村镇上官村。外面再好,家乡始终在心头。日子好了,就想为村里出份力,让大伙生活好起来。看到村里土坯房破旧,就想改变,盼着带大伙过上好日子。”李双喜目光灼灼地说。
  2019年,李双喜怀着深厚情谊回到村里。他自掏腰包为村里修建自来水系统、加固村道护坡,承担维护河道堤坝责任,开垦荒地,为村民联系就业岗位,还多次向村委会建言献策,提出优化环境、便民服务的点子。他常向家人诉说家乡的美好与牵挂,言语间满是返乡建设的渴望。
  终于,在市区“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下,2023年12月,年近60岁的李双喜携手女儿李晓妮,如倦鸟归巢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同时还带回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创新的思维。他们的身影在故乡的土地上,宛如破晓的曙光,照亮了上官村发展的新征程。
  荒林焕彩
  近年来,市区大力推进康养民宿产业建设,持续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努力让康养民宿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借此机遇,李双喜父女俩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后,将目光投向乡村文旅康养领域。
  上官村那片荒芜山林,在李双喜父女眼中是蕴含无限生机的璞玉。2024年年初,他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动员,点燃16户村民改造土坯房的热情,前期选取4户连片示范改造,成立上官村文旅康养专业合作社,村里的老房子也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平日在西安务工,看着家里破败的老旧土坯房,心里着急。有李双喜父女带头改造,对今后信心十足!”村民陈治山感慨道。
  李双喜父女俩怀着对家乡的深沉热爱和坚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基地建设。短短3个月时间,他们平整场地、铺设步道、补建护坡、开展绿化,让山林环境焕然一新;搭建网络专线、安装安防监控与供暖系统,前期累计投资约50万元,精心修缮了4套闲置老房,既保留乡村特色,又融入现代元素。与此同时,还完善了文化交流、情感互动、康养指导、生活保障、娱乐配套五大服务体系,使这片曾经荒芜的山林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地,绽放出耀眼光芒。
  “我负责室内装修,虽然很累,但心里踏实。我们5个人两个多月增收3万多元。以后还打算接着干,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村民汪盼盼说。
  宏图卷展
  展望未来,李晓妮眼中满是希望之光。项目推进中,闫村镇党委书记闵健、镇长赵玉焕等班子成员多次来到这里,在政策法规、环境治理、文化建设、生态保护、装修改造及运营思路等方面提供指导,助力项目突破手续办理、村民协调等障碍,稳步前行。
  依托上官村文旅康养专业合作社,带动约40名村民就业,创造约20万元收益,前期试运营成绩亮眼,累计接待游客540人次,让乡村振兴梦成为现实。
  后期,李晓妮还将引进高校资源,引入陕西归真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助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官村党支部书记王生宝表示,这些后续措施将有效助力村子发展,同时特色节庆活动也会成为金字招牌。村“两委”将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在市区全力推进全域发展民宿康养产业的浪潮里,李双喜父女勇为领航者、归巢者。他们从异乡拼搏到返乡建设,以智慧和热爱联合干部与村民,凝聚力量重塑乡村,书写了动人的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