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冷泉鱼”游向大市场
文章字数:2685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
2024年12月23日,在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社区,走进商南县左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着的鱼池,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池面波光粼粼,一条条鱼儿在池中欢快地游弋,构成了一幅生动祥和的生态画卷。
该冷水鱼养殖基地主要养殖金鳟、虹鳟、鲟鱼等品种,公司依托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优势,突出生态为本、渔业筑基、休闲赋能、文旅融合的功能特色,倾力打造冷泉鱼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品鉴、旅游观光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生态绿色的冷水鱼深受游客喜爱,销售前景良好,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公司负责人高鸿涛说。
“商南县依托优质的冷水资源,走出了一条‘发展渔业产业、带活一域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目前,全县已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12个、初级加工厂2个,冷水鱼养殖面积达3.6万平方米。我们将加快建设冷水鱼原(良)种场和良种引进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链主企业,打造西北最大冷水鱼产业基地。”商南县水产工作站站长吴相华说。
在位于商州区三岔河镇的商州区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商洛产业示范基地,清澈见底的鱼池里,成群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通过水循环将鱼的排泄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植物的根系又能够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这就是鱼菜共生的水循环系统。”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介绍,在整个园区看得见的生机之下,他们有一套“看不见”的智慧养鱼系统在悄然“掌控”一切。
“我们以5G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决策分析等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八大系统构建无人自动化工厂,实现人力难以企及的敏捷反馈、精准分析、高效决策、自动执行,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远远高于传统循环水养殖。”赵海蒙介绍,在园区智慧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配合水质监测、鱼移动轨迹等监测数据,利用AI技术,建立大数据模型,实时调节鱼池环境。
三岔河镇地处秦岭腹地、商州区西北部,属丹江河发源地泥峪川流域,植被覆盖率高达98.5%以上,有丰富的地下山泉水资源,且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商州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黄鱼沟村建成全市首个智慧渔业工厂,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共生养殖系统,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成为商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范例。
商洛水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河流密布,沟壑交错,由丹江、洛河、金钱河、旬河、乾佑河五大河流组成,域内共有大小河流沟溪7万多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公里。丰富的水域资源给我市发展渔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市把冷水鱼作为市级九大特色产业之一,冷水鱼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随着传统网箱和池塘养殖时代基本淡出,我市转变发展理念,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考察,推进务实合作,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技术支撑,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我市聚集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建立了全省首个4.0版鱼菜共生示范基地,融合工程信息、水产养殖、水耕栽培等技术,应用数据采集、环境控制、AI识别等数字管理系统和投饵机器人、仿生鱼传感器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实现了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运行,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每立方米水产养殖量从传统的5—15公斤提高到50—70公斤,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国渔商洛基地和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山泉溪水靠养殖淌出了“真金白银”。
在资源要素的加持下,我市持续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之以恒谋项目、抓招商、促转型。引进商南格瑞建成全市首个三文鱼流水养殖示范园,年产三文鱼300多吨;引进镇安鲤跃在木王镇建成设施大棚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池100个;在云盖寺镇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年可生产商品鱼2700吨;招引陕西壹和实业对商洛绿源食用菌产业园6000平方米联栋温室大棚盘活利用,年可生产商品鲈鱼600吨;与北京国渔合作,在商州区食品产业园启动了冷水鱼深加工项目,提升加工能力和水产品加工品质,丰富产品形态,为百姓餐桌提供安全、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我市还计划建设全市冷水鱼苗种繁育基地,随着水产品加工和苗种繁育项目的上马,我市现代渔业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负责人表示。
在聚焦种业提升、健康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等重点环节的同时,我市按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要求,先后引进三文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8个,推广鱼菜共生、工厂化循环水、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6种,应用现代设施设备技术20多项,实施尾水治理5600亩,培育各类渔业养殖主体180个,累计发展陆基圆桶3.6万立方米、工厂化循环水2.9万立方米、池塘流水20万平方米。制定了冷水鱼全程质量控制规范,镇安金鳟鱼等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南鲟鱼连续4年出口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渔业品牌体系,好山好水出好鱼,商洛“秦岭冷泉鱼”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冷水鱼产业带和出口加工示范区目标定位,立足生态优势、深挖资源潜力,坚持全域化布局、全链式招商、全要素聚合、全环节提升、全业态更新,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持续提高,水产品产量连年增加,一批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渔业项目相继投产见效,现代化设施渔业正朝着多元化、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如今,一个个依山傍水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从养殖、加工到运输、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近就业,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4年,全市冷水鱼养殖面积预计突破20.5万平方米,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万吨,其中冷水鱼产量达到5000吨,产量同比保持双位数增长。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商州为中心的育苗、科研、示范、加工‘四位一体’渔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带动其他6个县发展现代设施养殖,着力构建现代渔业‘1+6’发展格局。力争2025年,全市冷水鱼产量突破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
2024年12月23日,在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社区,走进商南县左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着的鱼池,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池面波光粼粼,一条条鱼儿在池中欢快地游弋,构成了一幅生动祥和的生态画卷。
该冷水鱼养殖基地主要养殖金鳟、虹鳟、鲟鱼等品种,公司依托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优势,突出生态为本、渔业筑基、休闲赋能、文旅融合的功能特色,倾力打造冷泉鱼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品鉴、旅游观光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生态绿色的冷水鱼深受游客喜爱,销售前景良好,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公司负责人高鸿涛说。
“商南县依托优质的冷水资源,走出了一条‘发展渔业产业、带活一域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目前,全县已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12个、初级加工厂2个,冷水鱼养殖面积达3.6万平方米。我们将加快建设冷水鱼原(良)种场和良种引进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链主企业,打造西北最大冷水鱼产业基地。”商南县水产工作站站长吴相华说。
在位于商州区三岔河镇的商州区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商洛产业示范基地,清澈见底的鱼池里,成群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通过水循环将鱼的排泄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植物的根系又能够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这就是鱼菜共生的水循环系统。”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介绍,在整个园区看得见的生机之下,他们有一套“看不见”的智慧养鱼系统在悄然“掌控”一切。
“我们以5G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决策分析等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八大系统构建无人自动化工厂,实现人力难以企及的敏捷反馈、精准分析、高效决策、自动执行,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远远高于传统循环水养殖。”赵海蒙介绍,在园区智慧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配合水质监测、鱼移动轨迹等监测数据,利用AI技术,建立大数据模型,实时调节鱼池环境。
三岔河镇地处秦岭腹地、商州区西北部,属丹江河发源地泥峪川流域,植被覆盖率高达98.5%以上,有丰富的地下山泉水资源,且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商州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黄鱼沟村建成全市首个智慧渔业工厂,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共生养殖系统,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成为商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范例。
商洛水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河流密布,沟壑交错,由丹江、洛河、金钱河、旬河、乾佑河五大河流组成,域内共有大小河流沟溪7万多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公里。丰富的水域资源给我市发展渔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市把冷水鱼作为市级九大特色产业之一,冷水鱼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随着传统网箱和池塘养殖时代基本淡出,我市转变发展理念,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考察,推进务实合作,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技术支撑,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我市聚集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建立了全省首个4.0版鱼菜共生示范基地,融合工程信息、水产养殖、水耕栽培等技术,应用数据采集、环境控制、AI识别等数字管理系统和投饵机器人、仿生鱼传感器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实现了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运行,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每立方米水产养殖量从传统的5—15公斤提高到50—70公斤,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国渔商洛基地和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山泉溪水靠养殖淌出了“真金白银”。
在资源要素的加持下,我市持续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之以恒谋项目、抓招商、促转型。引进商南格瑞建成全市首个三文鱼流水养殖示范园,年产三文鱼300多吨;引进镇安鲤跃在木王镇建成设施大棚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池100个;在云盖寺镇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年可生产商品鱼2700吨;招引陕西壹和实业对商洛绿源食用菌产业园6000平方米联栋温室大棚盘活利用,年可生产商品鲈鱼600吨;与北京国渔合作,在商州区食品产业园启动了冷水鱼深加工项目,提升加工能力和水产品加工品质,丰富产品形态,为百姓餐桌提供安全、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我市还计划建设全市冷水鱼苗种繁育基地,随着水产品加工和苗种繁育项目的上马,我市现代渔业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负责人表示。
在聚焦种业提升、健康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等重点环节的同时,我市按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要求,先后引进三文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8个,推广鱼菜共生、工厂化循环水、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6种,应用现代设施设备技术20多项,实施尾水治理5600亩,培育各类渔业养殖主体180个,累计发展陆基圆桶3.6万立方米、工厂化循环水2.9万立方米、池塘流水20万平方米。制定了冷水鱼全程质量控制规范,镇安金鳟鱼等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南鲟鱼连续4年出口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渔业品牌体系,好山好水出好鱼,商洛“秦岭冷泉鱼”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冷水鱼产业带和出口加工示范区目标定位,立足生态优势、深挖资源潜力,坚持全域化布局、全链式招商、全要素聚合、全环节提升、全业态更新,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持续提高,水产品产量连年增加,一批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渔业项目相继投产见效,现代化设施渔业正朝着多元化、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如今,一个个依山傍水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从养殖、加工到运输、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近就业,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4年,全市冷水鱼养殖面积预计突破20.5万平方米,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万吨,其中冷水鱼产量达到5000吨,产量同比保持双位数增长。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商州为中心的育苗、科研、示范、加工‘四位一体’渔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带动其他6个县发展现代设施养殖,着力构建现代渔业‘1+6’发展格局。力争2025年,全市冷水鱼产量突破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