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河畔草莓红
文章字数:1799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茅店今日安在?板桥只留了一个地名。当年诗人温庭筠从这里走过的时候,夜宿茅庵店,一钩残月透过窗棂,水也息声屏气懒得出声,有霜的日子河道上多是冰碴儿,水滴在水草上结的冰串儿,即使有几个浪花吟唱,也是那么孱弱。
州城,丹江源头的一座小城,曾经是多少乡间人向往的地方,特别是每日早上的大街,电影海报是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
几十年了,州城电影院拆了,海报牌不见了,却是另一番热闹。这一热闹有点过了,灯红酒绿中,忙得顾不上回故乡看一眼祖辈坟茔。昨天瓦屋上还有父亲的泥手印,坍塌在那儿,也顾不上去修,好不容易清明回去了,却一片茫然,找不到该祭的墓冢。
板桥草莓园在州城外几公里的地方,仅咫尺之遥。庄稼地,冬天的风,顺砚川河窜过来,夹着枯叶,把并不寒冷的冬天抚弄得有点萧瑟。
我是被朋友撺掇而来。年关的猩红色挂鞭皮儿不时地飞起,新春桃符在庄户人家的大门两边,或门框或墙柱上端端正正。岸畔、地坝、土壕边的迎春花儿托着春色,有几株性急的山桃花不知在哪一夜就会悄悄绽放。
草莓红,人们的脸庞映出的酡红,似乎奔赴了一场盛宴刚刚归来。这里本属二龙山库区,水中的黑鲤鱼跃出水面,欢喜地看一眼大棚,再望一眼从棚中走出的人们,每人提着红红的草莓果,几分不解地一瞪眼,又落入水中。接着又有黑鲤鱼跃起。它们的记忆只是七秒,因而看了又忘了,忘了再看。多少年来,水边人家不是舞锄头,就是赶牛犁日月,水涨水落中才几个朝夕之间,生产方式、生产观念变得多彩绚烂。
草莓是地栽水果家族中最受青睐和追捧的水果,对人体有益成分高,且口感软糯、柔绵,草本、藤蔓,一年生。初引进时的技术,销路曾令人担心了一阵。穷乡僻壤的山野之地,栽植、管理、销路与市场,几大难题,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比一个难解的题,逐个儿解决了。天还有几分寒,地角、路边、乡邻的草莓摊挤满了人。
走过沙堤就是河滩,上个汛期泛洪的河滩上白光光的河石、砂砾,刚刚苏醒的小草在河风中摇曳。明亮如镜的库区水面,不时有水鸟划过,飞起,戴云山巍峨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混交林里光秃秃的橡树、槭树,借着针叶松柏的晕染,映在水中的树影婆娑迷离而美妙,更为壮观的是凌空横跨的三座索桥。
山地人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瓦屋,在这几年相继换成了砖混小平房或两层小楼,窗明几净。
古老清脆的风箱声曾是那么亲切,家的内涵里,风箱声是多么重要的元素,哪怕是糠菜搅着玉米渣,或是米面,风箱的“呼嗒”声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是那样诱人。只要有炊烟,有风箱响,定是人健土安,六畜兴旺。不知在哪一日风箱淡出生活,乡邻改用“电葫芦”,没多少年,换成了电磁炉、电饭锅……锅虽小了点,却在锅里炖上了肉。曾经的大锅煮饭,看上去有点儿小气派,不是糠就是菜。今天,偶尔有谁家办喜待客了,那些冷森森在角落已锈迹斑斑的大锅才能派上用场。那年水库建成后,不能再走河滩,就有了最早的索桥,凹地梁畔住着的乡邻上街赶集走亲戚,方便了许多。因当时仅这一座索桥,偌大的几条沟,梁上的人若要过河必须从此经过,少不了绕道。
枯水的冬天,板桥河水瘦的时候,中国邮政定点帮扶,在旧址上重新建吊桥,像凌空彩虹跨过两岸。
一个春天,草莓红晕染着板桥河,迎春花灿黄的落英浮在水面,从这里流淌过的那片刻,红黄相间,小小迎春花似乎有了第二次生命,进入水库大坝深水区还浮在水面。
桃花汛的板桥河,直到梨花白在斜坡人家门前恣意绽放时,草莓红映了过来。梨花雪在温柔的红晕里欢快地飘舞着,乡邻们翘着兰花指点着草莓换来的钞票时,脸上喜色里还透着草莓红。
最初的邮政人身背邮袋,挎一把雨伞,怀揣一把手电筒,弯弯山道上走过他们匆忙的身影,一身邮政绿最让乡邻们牵心。有时盼着亲人的一封信,站在家门口望望远方,几多次把摇晃的树影当成了邮政人。八分钱的信花子(邮票)走千里,进万家。没曾想到的是他们把桥修到了家门口,乡邻们感动的泪花闪了闪,掉在地上,碎了,真不知道该说些啥。
门前的河流淌了千百年,潺潺涓涓穿越时空从远古走来,浊了清了,枯了旺了,也许也有过干涸。东去的浪头从未见过逝去之后的沧海桑田,可古时的那轮明月至今依然高挂。这块土地上的人,迎来了眼下的好时代。高耸入云的戴云山,在朝曦初照里,桥的倩影被雾岚托起影影绰绰,梦幻般的美。斜阳夕照里,平静的水湾里,斑驳的倒影里,金色的吊索桥被草莓红的底色烘托晕染得有几分醉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天上宫阙掉进了河里,四野一片恬静,传来了斜坡人家的甜鼾声。
州城,丹江源头的一座小城,曾经是多少乡间人向往的地方,特别是每日早上的大街,电影海报是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
几十年了,州城电影院拆了,海报牌不见了,却是另一番热闹。这一热闹有点过了,灯红酒绿中,忙得顾不上回故乡看一眼祖辈坟茔。昨天瓦屋上还有父亲的泥手印,坍塌在那儿,也顾不上去修,好不容易清明回去了,却一片茫然,找不到该祭的墓冢。
板桥草莓园在州城外几公里的地方,仅咫尺之遥。庄稼地,冬天的风,顺砚川河窜过来,夹着枯叶,把并不寒冷的冬天抚弄得有点萧瑟。
我是被朋友撺掇而来。年关的猩红色挂鞭皮儿不时地飞起,新春桃符在庄户人家的大门两边,或门框或墙柱上端端正正。岸畔、地坝、土壕边的迎春花儿托着春色,有几株性急的山桃花不知在哪一夜就会悄悄绽放。
草莓红,人们的脸庞映出的酡红,似乎奔赴了一场盛宴刚刚归来。这里本属二龙山库区,水中的黑鲤鱼跃出水面,欢喜地看一眼大棚,再望一眼从棚中走出的人们,每人提着红红的草莓果,几分不解地一瞪眼,又落入水中。接着又有黑鲤鱼跃起。它们的记忆只是七秒,因而看了又忘了,忘了再看。多少年来,水边人家不是舞锄头,就是赶牛犁日月,水涨水落中才几个朝夕之间,生产方式、生产观念变得多彩绚烂。
草莓是地栽水果家族中最受青睐和追捧的水果,对人体有益成分高,且口感软糯、柔绵,草本、藤蔓,一年生。初引进时的技术,销路曾令人担心了一阵。穷乡僻壤的山野之地,栽植、管理、销路与市场,几大难题,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比一个难解的题,逐个儿解决了。天还有几分寒,地角、路边、乡邻的草莓摊挤满了人。
走过沙堤就是河滩,上个汛期泛洪的河滩上白光光的河石、砂砾,刚刚苏醒的小草在河风中摇曳。明亮如镜的库区水面,不时有水鸟划过,飞起,戴云山巍峨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混交林里光秃秃的橡树、槭树,借着针叶松柏的晕染,映在水中的树影婆娑迷离而美妙,更为壮观的是凌空横跨的三座索桥。
山地人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瓦屋,在这几年相继换成了砖混小平房或两层小楼,窗明几净。
古老清脆的风箱声曾是那么亲切,家的内涵里,风箱声是多么重要的元素,哪怕是糠菜搅着玉米渣,或是米面,风箱的“呼嗒”声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是那样诱人。只要有炊烟,有风箱响,定是人健土安,六畜兴旺。不知在哪一日风箱淡出生活,乡邻改用“电葫芦”,没多少年,换成了电磁炉、电饭锅……锅虽小了点,却在锅里炖上了肉。曾经的大锅煮饭,看上去有点儿小气派,不是糠就是菜。今天,偶尔有谁家办喜待客了,那些冷森森在角落已锈迹斑斑的大锅才能派上用场。那年水库建成后,不能再走河滩,就有了最早的索桥,凹地梁畔住着的乡邻上街赶集走亲戚,方便了许多。因当时仅这一座索桥,偌大的几条沟,梁上的人若要过河必须从此经过,少不了绕道。
枯水的冬天,板桥河水瘦的时候,中国邮政定点帮扶,在旧址上重新建吊桥,像凌空彩虹跨过两岸。
一个春天,草莓红晕染着板桥河,迎春花灿黄的落英浮在水面,从这里流淌过的那片刻,红黄相间,小小迎春花似乎有了第二次生命,进入水库大坝深水区还浮在水面。
桃花汛的板桥河,直到梨花白在斜坡人家门前恣意绽放时,草莓红映了过来。梨花雪在温柔的红晕里欢快地飘舞着,乡邻们翘着兰花指点着草莓换来的钞票时,脸上喜色里还透着草莓红。
最初的邮政人身背邮袋,挎一把雨伞,怀揣一把手电筒,弯弯山道上走过他们匆忙的身影,一身邮政绿最让乡邻们牵心。有时盼着亲人的一封信,站在家门口望望远方,几多次把摇晃的树影当成了邮政人。八分钱的信花子(邮票)走千里,进万家。没曾想到的是他们把桥修到了家门口,乡邻们感动的泪花闪了闪,掉在地上,碎了,真不知道该说些啥。
门前的河流淌了千百年,潺潺涓涓穿越时空从远古走来,浊了清了,枯了旺了,也许也有过干涸。东去的浪头从未见过逝去之后的沧海桑田,可古时的那轮明月至今依然高挂。这块土地上的人,迎来了眼下的好时代。高耸入云的戴云山,在朝曦初照里,桥的倩影被雾岚托起影影绰绰,梦幻般的美。斜阳夕照里,平静的水湾里,斑驳的倒影里,金色的吊索桥被草莓红的底色烘托晕染得有几分醉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天上宫阙掉进了河里,四野一片恬静,传来了斜坡人家的甜鼾声。